□ 文| 周群英
鑒于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依舊處于較為落后的情況,要針對其體系的不足,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與優化,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發展狀況,提高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方面穩定現有的農村經濟,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縮小農村城市的貧富差距,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又好又快前進。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如今,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城市農村分別管理的管理方法,而且部門繁多,經常同一個問題需要多個部門進行協作,與此同時又存在著部門之間信息不平等、管理有缺陷等弊病,資金經費常常缺位,基礎設施得不到維護,辦事拖沓,而且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可能會出現經費浪費、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等不良現象的出現,使得農村社會保障無法得到貫徹落實,貧困人口沒有得到應有的救助,阻礙了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
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
目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保障范圍還不夠全面,只包括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其他方面還沒有涉及,且體制不夠規范,即使是在保障范圍內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未能做到全面覆蓋與整體報銷,只能提供部分資金援助,很多農村貧困家庭因此更加雪上加霜,如果不及時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做到全面覆蓋與整體援助,農村的經濟建設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為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提供資金支持
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服務的工作職能,要不斷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與居民具體需求的變化,結合經濟發展狀況和各地區實際情況,對農村社會保障提供資金保障,逐漸構建與社會發展水平相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特別要注重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與社會保障差距,加大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與加強對農村貧困居民的保障力度。這一舉措要從各個方面加以貫徹落實,包括但不限于保障制度的建設、配套監督管理機制的建立、管理體系建設與相關經費的統籌等方面,現在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一定要提前做好財政資金規劃與成本預算,避免造成資金浪費與專款不專用的情況發生,清楚劃分職權職責,通過不斷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才能真正使農村人口的生活環境與基礎設施得到保障與完善。
構建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對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一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與監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人,從而推動社會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做到相配套法律法規的完善,還要對社會保障的法制意識進行大力宣傳,以加強農村居民對于社會保障的了解程度與法律意識,積極參與到社會保障工作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效的社會保障監督管理,在實際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由于沒有有效的監督管理,部分工作人員散漫懈怠,部門之間互相推諉工作,社會保障也沒有徹底落實,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監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加大對于違法、瀆職等行為的懲罰力度,做到嚴格執法,靈活運用行政、經濟等方法維護法律的尊嚴,又要做到強化社會保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強化社會保障質量意識,保證工作質量,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
努力引導農村居民觀念轉變,積極參與社會保障工作
我國農民人口基數大,但平均認知水平與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在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做不到積極有效的參與,難以維護自身的權益,因此要努力引導農村居民轉變觀念,積極了解有關的政策方針,從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一方面要做到多元化全方位的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做到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家喻戶曉,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度與自覺性主動性,也可以大力宣傳農民通過社會保障受益的典型事例,從而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要秉承著公開透明公正的原則,通過補償公示等制度定期向農村居民公布社會保障事宜,以增加農村居民的信賴度,也及時公布國家最新的政策消息。還要讓農民轉變“等、靠、要”的對國家產生依賴的觀念,要做大積極主動投保,在為國家籌集保障資金的同時,增強了自我保障意識。
提高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對農村發展與保障體系的全面建成有重大意義,針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的現狀,要不斷完善體制制度,通過為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提供資金支持、構建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適應的法律法規與努力引導農村居民觀念轉變,積極參與社會保障工作等途徑,建立起全方面多角度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真正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