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
引言: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轉型,就要強化對鄉村的治理,以確保鄉村的穩定運行,增強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促進各鄉村人員間的互動以及合作,進而推動村莊規劃的轉型。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想要更好地實現村莊的轉型,就要強化對其的治理力度,增強村級黨組織建設。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建設規模的增加,使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不斷加大。為了減少城鄉差距,就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村莊進行規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便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在2018 年出臺的意見中,對其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并提出相關要求。同年,提出農村在五年內實現全面奔小康,并大力發展農業以及農村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在根本上處理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為了使中國實現現代化強國,就要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為建設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貢獻力量。
2.對村莊規劃的要求。一是要確保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現代化的農業體系,確保農業生產、經濟水平的提升;此外,還要發展鄉村產業,提升農村創業能力;二是促進生態宜居,確保各類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護環境,發展綠色農業,促進鄉村建設步伐;三是確保鄉村擁有鄉風文明,不斷發展優秀的鄉村文化,建設文明鄉村;四是強化鄉村治理力度,充分發揮出政府與民眾的作用,建立法律與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使鄉村工作井然有序的開展。
3.村莊規劃轉型的發展方向。傳統村莊規劃主要以發展目標以及空間規劃為主,結合藍圖式規劃對村莊未來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側重交通、公眾服務、市政設施等硬件建設,目標較單一,且在實施過程中很難落實,進而不能滿足村莊發展的特色化要求。所以,新時代背景下,就要遵循統籌兼顧原則,不僅局限在對空間的單一規劃,還要重視產業化、社會治理等軟件內容,落實系統規劃思想,把單一的目標轉變成綜合目標,并由藍圖規劃向實施型規劃進行轉變。
1.落后的基礎設施。當前很多農村配套設施不完善,基礎設施水平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近年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雖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整體水平較弱,給當地人們生活造成較多的不利。例如,農村交通不夠發達,公路覆蓋率較低,導致人們出行不便;多數農村所處的位置較偏遠,醫療設施不完善;此外,房屋、河道以及鄉村選址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農民思想意識固化,道路建設等開發活動實施起來非常困難。
2.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隨著城市化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年輕人走向城市務工,這樣就導致農村勞動力降低。留在農村的大都是年齡偏大且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以及尚未成年的幼兒,這些人很難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的中堅力量。一些農民學習文化知識以后,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走入城市謀求發展。長久下去,就會導致大量土地以及房屋被廢棄,產業出現空心化,難以振興鄉村發展。
3.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多數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與當地人不重視環境的保護以及亂堆亂放垃圾有著直接關系,同時,缺乏科學的規劃;此包,廢水亂排亂放,污染土地與漂流,很多美景由于環境的污染而受到較大影響。當地人不了解環境治理問題,使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影響到農村環境的提升,長久下去,不利于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4.基層管理有待提升。基層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由于當地人缺乏對基層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導致組織不合理,無法發揮出實際作用。基層管理職能薄弱,造成農民辦事難的現象,進而使其基本權益受損。若無法開展有效的管理,就會造成治安混亂,影響到發展。
1.空間管控目標的落實。土地空間布局合理優化,環境生態修復,全面落實環境生態紅線制定成果;落實農用耕地以及永久性基礎農田保障;傳統當地歷史文化,對鄉村歷史保護底線分類進行劃分;統籌規劃當地產業發展空間,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保障;明確生態、農業、基礎設施等各類用地布局。
2.激發內生經濟動力進行。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保障。當前,村莊規劃要推動產業的融合,發展新興產業,實現鄉村和諧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但需注意的是,在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固有物質以及非物質資源,打造全新的產業模式,發掘村莊特色產業,激發起鄉村活力。把當地實際與特點融入文化產業當中,形成自身獨特的品牌,提升鄉土文化影響力。
3.鄉土文化基因。在我國,鄉村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大多數鄉村有著自身鄉土文化與習俗。傳統文化要把鄉土文化作為主要依托,此外,鄉村居住人們在開展農業生產與生活時,形成社會心理、行為準則、習慣等依據。同時,直接反映了鄉村人員處理原則、社會認知等,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關鍵部分,也是賴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土文化建設能推動黨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城鄉文化發展,使農民精神文化得到滿足。所以,在村莊規劃過程中,深入挖掘城鄉文化,使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在村莊進行規劃編制過程中,還要重視保護、繼承與發揚鄉土文化。一要對鄉村歷史進行梳理,統計并保護歷史建筑物以及物質遺產,名木古樹、樓閣等歷史文化元素;二是繼承與發揚傳統的民間手藝、曲藝等;三是在村莊規劃過程中,融入文化元素,使建筑、環境等方面形成特色地域文化。
4.營造鄉村風貌。鄉村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結合鄉村文化,體現出自身風貌,避免照搬城市形式。例如,繼承與發揚歷史文化為主的特色保護類村莊,古樹名木要設置圍欄,活動場地可以設置座椅,提升其實用性與舒適性。景觀小品可結合村莊文化特色進行設計。以發展自然風光為主的特色村莊,重視村莊自然生態格局的保護,大力發展田園風光。此外,還要對農田的耕種進行規范,化景成田,合理布設公共空間,大力發展農家樂、農業果園等產業。
5.鄉村和諧共治。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農民各項事業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村民不僅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參考者,還要在規劃階段,采取走訪座談、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等形式,對當前村莊情況以及居民進行調查,同時,對當前居民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與村民一起商議方案草圖以及繪制事項。并組織居民開展代表會議,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了解居民所想,并制定完善的方案,使居民切實參與到討論中,進而得出完善的規劃方案與成果。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村莊進行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方案的實用性,并結合鄉村發展實際,合理進行規劃。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把村莊規劃轉型落到實處,提升農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為打造和諧鄉村、青山綠水鄉村環境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