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肖興婷
貧困治理一直都是全世界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重要使命。2013 年11 月,習近平在湖南調研扶貧攻堅工作時首次提出要“精準扶貧”這一概念,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揭開了我國扶貧工作的新篇章。教育精準扶貧與以往的教育扶貧很大的不同在于“精準”二字,“精準”意味著現在的教育扶貧工作在識別上要進一步細化,在幫扶上要準確,在測評上要有效。教育精準扶貧是指通過準確識別貧困對象,有針對性地向貧困地區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提高受幫扶對象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使貧困人口得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從而使他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極其顯著的作用,而教育精準扶貧則更是對教育扶貧的質的發展和突破。只有通過教育精準扶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造成貧困的成因,貧困地區才能夠真正擺脫“窮根”,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只有這樣,我國的教育扶貧工作才能算取得了真正的勝利。教育精準扶貧的作用在減貧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于社會個體和社會整體兩方面的意義。
對于受教育者自身來說,教育精準扶貧最直接的社會個體價值就是使受教育的貧困個體有了改變命運和實現自身夢想的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給了貧困學子看見未來的希望,而教育扶貧使貧困學子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奮斗不會因為貧困而被迫按下停止鍵。貧困地區的學子,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女孩子,得以擺脫經濟貧困失學,早早結婚生子的命運,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被迫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可以通過教育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個體獨立和自身價值。教育扶貧的實施,改變了許多人生故事,照亮了一個又一個夢想和未來。
而教育精準扶貧還具有一些附加的社會個體價值,主要是對于受教育者所在家庭和所在地區而言。首先,教育扶貧阻斷了貧困代際傳播的途徑。貧困一直難以根除的原因在于一個貧困家庭往往連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維持,更不用說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教育的投資成本較大,且收益周期漫長和教育投資成本回收的不確定性,都成為了教育難以成為貧困家庭改變命運的最佳選擇的原因。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低、缺乏長遠目光等因素也使得導致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早早失學,外出務工。但是,一個從貧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足以帶來整個家庭狀況的改變。而教育精準扶貧正是在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能讓貧困孩子免于經濟壓力完成學業,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實現階級的跨越。同時,通過教育獲取知識和技術,在改變家庭現狀的同時,更能實現不返貧,從而實現一個家庭的良性發展。其次,對于受教育者所在地域來說,教育精準扶貧能夠為當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和人才支撐。教育扶貧所帶來的不僅是受教育者自身和受教育者家庭的改變,也帶來了受教育者所在地域的改變。通常情況下,貧困問題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而貧困區域性所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對人才的吸引不足,從而導致區域發展缺乏活力。教育精準扶貧為受教育者所在地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一方面,教育發展規模的擴大和人才的培養,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受益于教育扶貧,受教育者的范圍擴大,當地得以培養出適應當地發展現狀的人才,與此同時,一些受教育者的鄉土情結,使受教育者反哺家鄉,回鄉創業,回所在地工作,從而為當地吸引資金和投資,促進當地的發展,增強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
教育扶貧不僅對于社會個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教育精準扶貧作為一種扶貧的長效機制,在實現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整體價值。
首先,教育精準扶貧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教育精準扶貧有利于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為貧困地區的發展培養人才,促進人才智庫的發展壯大。教育扶貧幫助貧困人口獲得知識,接受教育,有助于提升全社會的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拓展優秀人才資源。受教育者得以和其他人群競爭同樣的就業機會,得以通過自身奮斗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用自己獨特的閱歷和生活體驗,多視野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全面小康就其覆蓋的領域而言,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教育扶貧通過對貧困人口教育的投入,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得以接受學校教育,獲得知識和文化,豐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富裕水平;另一方面,使受教育者通過教育獲得技能,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事與自身需要相適應的工作,通過智力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實現自身物質財富的獲得和積累。
其次,教育扶貧有利于推動教育公平和增強社會階級的流動性,促進社會和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階級固化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階級固化對社會底層貧困人口的不斷擠壓,使下層民眾向上走的通道越來越窄,階級的流動性變差。一方面,階級固化,使下層民眾越來越沒有改變自身階級的能力和路徑,造成不滿情緒的堆積和階級矛盾的對立和突出;另一方面,階級固化導致社會階級的流動性變差,底層人民因無力改變現狀而選擇自暴自棄,上層人民沒有底層人民階級向上流動的壓力,而沒有緊迫感,導致整個社會缺乏活力。教育扶貧給了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基礎和底氣,使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增強,增強全社會向善向上的合力,提高社會整體的積極性和向心力,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不懈努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保障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是我國憲法所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實施教育精準扶貧,一方面是國家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滿足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扶貧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教育扶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貧困而失學的問題,使適齡孩子得以在學校接受教育,減少了因過早進入社會而產生的犯罪問題;同時,教育扶貧滿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減少了受教育者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和無力改變自身狀況的焦慮情緒,有助于穩定心理狀況,增強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信心和心理預期。
最后,教育扶貧有利于脫貧攻堅的實現。在精準扶貧中,參與主體多元化、治理手段多樣化以及治理目標多樣化構建了全面的扶貧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從“扶貧”到“扶智”和“扶志”,從醫療到教育,精準扶貧戰略涉及到貧困群眾的方方面面。在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扶貧體系。實現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是要增強貧困人口的內在動力。而教育扶貧為脫貧攻堅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一方面,教育扶貧為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提供了新思路。由于歷史原因、自然條件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城鎮與農村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教育差距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和城市不斷加強了對經濟發展暫時落后地區和農村的“吸血效應”,使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持續擴大。而教育扶貧就從國家層面為縮小貧富差距提供了制度支撐,運用國家手段來幫助發展滯后的地區和農村實現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領域協調發展,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教育扶貧發揮和發展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實施教育扶貧,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同時也有利于讓全國各族人民在為中國夢奮斗的進程中攜手并進,共享發展成果,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從而依靠教育扶貧推動脫貧攻堅的整體實現。
我國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特別是教育精準扶貧的實施對于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助學標準的動態變化靈活性不足;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不到位;教育精準扶貧的測評機制不完善等。通過加強對教育資助體系的完善;增強教育扶貧的力度,拓展教育扶貧的廣延性等多種措施,加強教育扶貧的精準化。貧困治理不僅僅是實現貧困人口的物質充足,更在于實現精神富足,改變思想貧瘠的狀況。教育精準扶貧要從經濟幫助向育人成才、從助困向發展轉變,不斷增強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使貧困人口通過教育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