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菁菁 郭靜 雷梅芳
愛校,即愛學校,動賓結構,愛是一種主觀行為,在詞典里這樣定義"為了目標事物向好的、正確的、健康的方面發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為。"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它以培養學生為核心,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各種課程等,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有形的內容,還包括學校的發展歷史、校風、學風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無形的內容。愛校即認可學校,熱愛學校,主動為學校付出,用實際行動回報學校的一種連續持久的動態過程。
王顯會指出,高等教育不僅讓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科學文化教育,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職業觀。李鴻雁指出,愛校教育即利用學校現有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開展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愛校教育,即教育者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達到讓學生了解學校、認識學校,在思想上熱愛學校,在行為上維護學校的教育目的,最終實現愛校認知、愛校情感、愛校意識、愛校行為的統一。
筆者認為,高職大學生愛校教育指教育主體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對教育客體實施愛校認知、愛校情感、愛校意識、愛校行為四個方面的愛校教育,并使之保持一致性。高職大學生愛校教育具備一定的特殊性,高職大學生屬于專科層次,錄取分數線低,文化基礎比較差,再加上他們受新媒體的沖擊比較大,喜歡新事物,思想活躍,對他們進行愛校教育有利于完善高職學生的人格塑造,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健康和諧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需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提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學生愛校和公民愛國是一樣的,學生連學校都不愛,何談愛國。
習近平在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高職學生更應該勤于學習,把知識內化于心,時刻關心學校的發展。二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現實,高職學生作為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勞動者更應該學好技能,學會感恩,學會助人。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高職生主要是技能的學習,在動手能力、就業期望方面更適應市場需求,但這些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但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欲,該類學生對人生充滿了理想,但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自我辨別能力有待加強,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從愛校開始。四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準則,形成自覺奉行的理念。它不僅關系著高職學生自身的發展,也與高職院校長遠發展密不可分。
首先,把愛校教育和愛國教育相結合,愛集體、愛老師、愛同學、愛校等是愛國教育的基礎情感,可以使學生產生熱愛母校、回報母校的美好情感,進而熱愛祖國,奉獻祖國,這是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其次,把職業教育與愛校教育相結合,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畢業后大都分布在基層崗位上,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愛崗敬業是社會對其最基礎的要求,愛學習、愛學校是愛崗敬業的基礎,只有在學校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才能為祖國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把愛校教育貫穿到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愛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巧妙融入愛校元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愛校已潤物細無聲,播種在學生們的心田,在課程的學習中自然形成愛學校、感恩學校,用自己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回報自己的母校。
首先,優化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的人文育人環境。這就需要從管理層,到教師,到基層行政工作人員,都要擁有愛校教育意識,管理層進行暖心育人,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學校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是為自己好,形成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統一,避免二元對立,努力使管理制度內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轉化為愛校行為;教師要以身作則,先要愛校,用師德感染學生,形成優良的師生關系,教師做新時期的"四有"好老師,學生就會認同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的愛校行為會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自我要求。基層行政工作人員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服務意識,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主體,作為學校的主人,更會愛護學校,回報學校。第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載體,是學校的名片,學校要積極營造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文化氛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形成愛校教育的宣傳陣地。其次,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的核心所在。校訓蘊含著各個高職院校文化精神,是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讓學生理解校訓的含義、校史、優秀校友,形成各個高職院校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養高職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就實現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