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金剛
2019 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于職業教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詳細闡明了未來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專業的發展作為職業院校競爭的核心,師資隊伍、教學環境和條件、專業教學管理體系和運行三個方面對專業建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對《方案》進行思考。
《方案》中要求,未來職業院校教師的發展方向為,對"雙師型"教師數量和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數量提出了具體建設目標,要求教師每年要到企業頂崗實踐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鍛煉,來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通過《方案》中對教師的具體要求,不難看出國家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1.加強師資實踐技能培養。目前國內職業院校在招聘教師一般是從雙一流大學直接招聘應屆生,但這些應屆畢業生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理論功底比較深厚。但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講,更注重實踐操作,但對于應屆畢業生自己都沒有親自操作過設備,何嘗來傳授給學生。針對這個問題河北省職業鑒定制定相關規定:職業院校的教師在考取職業資格證時,從中級工開始,中級工兩年之后才能考高級工。所以《方案》中提到2020 年職業院校引進教師必須有企業三年工作經驗,這樣引進的教師才真正的具有實踐技能,才能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帶到課堂,拉近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這樣的人才才能適合職業院校的發展。
2.制定教師成長職業規劃。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教師在專業方面的發展應該貫穿教師教學生涯的全過程。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入職前都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入職后應有系統化,常態化的培養體系,促進高職教師在理論和技能得到有效培養。針對教師職業成長規劃,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唐工院)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科學制定相關標準,制定了《教師發展手冊》,《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等文件,促進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使"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形成連續性,常態化。
3.加強教師國際交流與合作。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沒有一支過硬攻守兼備師資隊伍,在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難以落地。
《方案》中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職業院校的學生有別與本科學生,他更注重職業性的發展,也就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注重實踐在學習的重要性,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鍛煉中,學校的教學環境只能是模擬企業的生產環境,永遠也達不到真實的生產環境,所以建設高水平的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對職業院校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職業教育集團中優秀企業的示范作用,積極引領中小企業參與,極大的促進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的改善。
1.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助力企業和學生發展。唐工院作為河北省曹妃甸工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單位,利用集團化辦學優勢,通過與首鋼集團、河鋼集團等大型鋼鐵企業合作,積極拓展渤海鋼鐵集團、唐山東海鋼鐵集團等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12家,融"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創新創業、創新服務"于一體,打造"四位一體"校外實踐基地。
2.規范專業相關標準,推動教學標準化。在《方案》中對專業教學、課程、頂崗實習、實訓條件建設等標準進行了詳細的要求。標準在游戲中就相當于游戲規則,需要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執行。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有更多的"中國標準"走出國門,將"中國標準"輸送到世界各地。如果說"中國標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拓寬了道路,那職業教育的相關標準,是提高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的強有力后盾。國家要建立健全相關職業標準,可以簡單概括為:用"標準"來引領職業教育。
在《方案》中提到,積極引進第三方機構開展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企業、培訓評價組織等機構的考核,加強教育管理、教學質量、辦學方式模式、師資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等情況的評估考核。
1.考核方式的制定。好的制度要有好的運行和管理體制,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與幫助,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改變,但學校和企業的聯合監督和培養是密不可分的,更要從內涵建設去挖掘,將校企合作機制、先上線下混合教學等手段解決教學管理問題。優質的教學資源、優秀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越來越稀缺,也越來越迫切,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采用個性化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越來越突出,開展分類及多元化培養和成才路徑,使學生符合企業和社會的技術技能要求。
2.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構建"多元評價主體、多元評價環節、多元評價內容、多元評價證書"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一是校、企及用人單位多主體協同,完成從教師到學生的可觀評價;二是打破專業課程的分數考核方式,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三是從知識、能力、素養三方面針對學生進行評價;四是學生畢業前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自主選擇考取職業能力等級證書;
3.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教學管理體系和運行屬于專業內涵建設,在加快內涵建設速度的同時也要提高辦學水準。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素養更需要從教學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地方的行業標準、職業標準,認真研究辦學模式、培養模式如何適合本區域的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
專業作為職業院校品牌的象征,為未來職業院校建設中至關重要,加強專業的核心要素建設,才能提升內涵建設,才能培養更全面的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