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
企業審計風險的出現,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需要企業經營者和管理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1.審計證據風險。審計證據在審計活動中舉足輕重,審計結論需要審計證據來證實。在審計過程中,審計證據從數量和質量上都無統一標準,往往靠審計人員來主觀判斷,從而生產了主觀的偏差。這些都可能形成因證據不足、不全、不實而導致審計結論失準的惡果,從而產生風險。
2.審計抽取樣本風險。抽樣風險是目前審計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從理論上講,抽樣所選取的樣本,應該具有代表總體的性質,但在實踐中由于各種主觀原因,造成樣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總體尚不能確定,尤其是當前我們大多是采用判斷抽樣的方式,由于部分審計人員經驗和知識不足,抽樣誤差較大,可能存在審計檢查不全面、審計取證不完備、審計意見和結論不準,出現了錯誤判斷為正確或將正確判斷為錯誤的情況,形成棄真風險或存偽風險。
3.審計處罰風險。審計機關有權對被審計單位違紀違規的行為進行處理處罰。但是,若依法應該處理處罰而沒有處理處罰,或者審計處理處罰沒有法律依據或依據不當,或者應由其他有關部門處理處罰,而是審計機關直接實施了處理處罰,就會產生審計處理處罰風險。
4.審計評價依據風險。取得審計證據后,必須運用一定的評價標準、依據來衡量、判斷被審計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因市場經濟不斷健全,一些舊的法規制度不再適用,一些新的法規制度尚未出臺或尚未成熟,一些需要修訂的法規制度尚未完善等。這些都會導致審計風險。
5.內控制度風險。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做評價時,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風險。一是內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存在著測試風險;二是內部控制制度雖然健立健全,但被審計單位是否真實遵守,審計人員要做出判定,就存在著判定風險;三是審計人員確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失控,提出建議并要求其做出必要的修正,存在著修正風險。四是審計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監控竊聽,存在著竊聽風險。
企業審計風險出現,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需要企業經營者和管理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1.專業素質低。為了滿足業務的基本要求,需要企業會計需要具有專業的知識,積累豐富的業務經驗,高超的專業技能,從而高效經濟的完成客戶的業務。因此,為了保證實際工作質量,需要提升企業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監督和管理,導致企業會計實際專業勝任能力較差,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企業會計對專業勝任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積累大量實際的工作經驗,不能保質保量完善用戶的委托,甚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出現了欺詐行為。在實際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審計失敗的案例,主要因為企業會計由于自身實力不強,專業水平不高,技術能力不強,無法預知未來存在的風險,從而給客戶帶來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并且在具體計劃實施過程中,企業會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出現的異常情況以及內部之間的聯系,也沒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導致審計項目不完善,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審計工作失敗,影響到企業的良性發展。
2.企業會計審計制度不完善。就目前而言,企業會計審計制度不完善,從而影響企業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第一,在會計事務所被企業聘用以后,根據合同規定,二者就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其中被審企業是企業會計重要的經濟來源。但是有的會計事務所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就會片面的迎合雇主,出現偏離職業道德的行為,從而導致出現違規操作或者弄虛作假的行為。第二,會計事務所為了維持自身的經濟效益,就會與同一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這就會導致二者之間關系過密,從而對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產生極為不利影響。第三,由于缺乏相應的職業規范,會計事務所和被審企業為了雙方共同的利益,就會不顧社會公共的利益,導致會計事務所為企業提供額外的服務,出現了違規操作的行為。
3.企業會計缺乏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就當前而言,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不完善,缺乏規范化管理的,很難保證企業會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水準。第一,沒有對企業會計職業道德標準進行合理的劃分,相應的執行界限不清晰,導致對企業會計實際工作無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并且企業會計基本準則沒有根據明確公眾利益的原則和具體各項行為的原則。第二,當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職業道德的考核評價機制,無法對企業會計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導致處理懲罰力度不夠,從而導致企業會計違背了職業道德。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企業會計各項工作開展都嚴重依賴企業的經營者,在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出現沖突的時候,企業會計更加傾向于企業的經濟利益,從而的到導致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情況,進而影響了社會經濟得順利發展。
4.企業內部控制不合理。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在進行風險設計過程時,需要做好固有風險、控制風險以及檢查風險的控制,但是有的企業股東數量不多,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對企業經營權和管理權進行分離,導致在進行內部管理過程中,行政權力凌駕于內部控制制度之上,導致內部控制存在問題,流于形式,無法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增加了企業實際運行的風險;在實際審計方法選擇時,通常采用抽樣性的方法,然后根據樣本的特點進行判斷和分析,但是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審計方法比較簡單,并且很少涉及到相應的風險控制因素。在實際設計過程中,無論審計人員采用什么方式進行分析和判斷,很容易出現漏洞和疏忽,導致審計結果缺乏真實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企業審計的風險。
1.健全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嚴格按照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的要求實施審計,強化審計步驟和程序的風險管理。一是強化審計風險意識,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從思想上認識到審計風險的存在及其可能的危害;二是預測審計風險,收集和整理審計風險資料,制定控制風險的有效方案,評估審計風險,分析選擇風險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控制措施。三是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會計核算存在過多的不確定因素,審計環境不具備且審計自身又無法有效控制時,可對該單位不審或拒絕發表意見;也可以待其完整建賬后,再開展審計工作。四是對審計結論的表達持十分謹慎的態度,詳細、清楚地說明實際審計的范圍和事項。
2.規范審計程序。審計程序有其技術技巧,進一步規范審計作業程序,積極探索內控制度審計等現代審計程序,確定審計重點,將抽樣和詳細審計程序有機結合。一是注重審前調查,編好可行的審計方案;二是要加強審計項目管理,包括項目計劃的編制、項目實施過程重點、難點、信息的控制;三是要建立項目主審負責制,明確主審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做到四個字透、準、深、實,即事實查深,問題查透,定性準確,責任落實;對于項目審計發現的每個問題,應做到“四問”,即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怎么辦。四是要重視審計文書撰寫。審計報告是項目管理的重點,是審計行為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審計成果。
3.加強審計隊伍的建設。一是建立職業準入制度,對進入審計機關的人員嚴格把關,以確保在政治思想和業務能力合格;二是建立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制度,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針對審計工作需要,系統的、有計劃的組織高層次業務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以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三是建立審計人員待遇與專業知識水平掛鉤的制度。
4.改進審計方法和手段。當前,要大力開發和應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迅速提高內審人員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開發設計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建立審計作業平臺。以審計方法的創新,來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內部審計風險。在進行企業審計風險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分析其中的影響因素,不斷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健全風險審計法律法規,采取先進的審計方法,提升結果審計的效率,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在進行企業審計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分析其中的影響因素,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建立健全風險審計法律法規,采取合理的審計方法,提高審計的效率,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