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能源資源消耗持續增加,大氣污染防治壓力繼續加大。
我國大氣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包括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大氣環境監測規范和大氣環境管理規范,是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規范現場采樣、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等所做的統一規定,是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支撐。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現代化技術手段層出不窮,現有大氣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及技術規范逐漸不能完全滿足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大氣環境管理的需求,以及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存在很多的問題。
1.大氣環境監測指標存在一定缺口。隨著行業排放標準的不斷完善,對行業特征污染因子的監測要求不斷提高,現有的分析手段往往不能滿足要求,污染源監測仍然以常規因子為主,基本不涉及特征因子。隨著經濟和技術的飛速發展,誕生了許多的新興行業,對此類行業的監測采用常規因子的監測不能反映廢氣排放的實際狀況。對于一些可能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新興行業制定了相對應的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但是對于這類標準中的各項指標還存在著一些監測盲點。國內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等涵蓋面仍不夠廣,斯德哥爾摩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大部分污染物,目前我國還沒有相應的配套檢測方法。微量有機、無機污染物是環境中對人體健康影響和危害最大的一類污染物,但是,目前監測技術尚不配套和完整,監測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有限、缺乏相應的監測經驗。
2.監測技術規范可操作性不夠。隨著監測工作的不斷深入、監測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形式的不斷變化,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分析方法體系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存在發布時間較早,對行業的要求缺乏系統性,采樣過程繁瑣,可操作性不強,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不健全等問題。
3.監測分析技術有待進一步改進。目前,很多大氣監測分析方法的技術手段還停留在20 世紀80 年代的水平,另外許多自動化程度、選擇性和特異性強的前處理和檢測技術的標準分析方法還沒有建立,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等先進儀器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另外各種儀器之間的聯用技術發展迅猛,急需開展儀器聯用技術在大氣環境監測分析方法中的應用。
4.常規監測覆蓋范圍有待于進一步拓寬。環境空氣監測主要監測項目仍為延續多年的常規監測項目,目前環境空氣監測主要 監 測 項 目 為SO2、NOx、TSP、PM10、O3、PM2.5 和氣象參數。而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學污染特征及生成機制、空氣污染的人體健康和生態效應的跟蹤評估和控制研究等的監測項目均未有效開展。另外,傳統排放標準多是以濃度為控制指標。隨著行業排放標準和控制污染物種類增多,單一的濃度控制形式已不能滿足控制要求。這就要求排放標準覆蓋內容應拓寬到各個方面,從而達到更好的污染物控制效果。
5. 已有的監測分析方法缺乏系統性。我國現有的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與現有的標準分析方法缺乏配套性和系統性,使得已頒布的標準缺乏嚴肅性。另外,大氣污染物的采樣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統性,不同類型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采樣和分析方法,給現場樣品采集和實驗室分析帶來很大麻煩,不利于監測項目的開展和標準的執行。
6. 應急監測大氣污染物監測方法緊缺。應急污染事故大多具有不可預見性,要求快速準確地出具監測結果。我國環境污染事故高發,但相應的環境應急監測能力欠缺,無論是監測技術的支撐系統,還是監測技術本身,都存在諸多問題。我國環境監測的實驗室方法標準系統較為完備,但不適用于環境應急監測。首先,針對實驗室的方法更注重結果的準確性,較少考慮方法的快捷程度;其次,這些標準方法通常針對常規污染物,而環境污染事故中的污染物種類復雜多樣,很多事故污染物連實驗室方法都未曾建立。目前使用的各種現場監測方法大多未標準化,各種儀器廠家所采用的方法之間差異大,監測過程無法律效力,嚴重制約數據的可信度。
1. 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標準分析方法體系。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標準分析方法,制定國家層面的環境監測規范。繼續推進標準分析方法的制定,爭取將標準分析方法系列化,形成針對環境空氣和固定源廢氣監測等若干個系列的標準分析方法,使其與先進國家分析方法具有可比性。
2.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在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時,應有超前意識,對新污染源應從嚴要求,同時適用于新污染源的排放標準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在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時,應對標準的超前程度及其延續性有所考慮,如在標準中設置幾年后的限值要求,使企業有充分時間來進行技術和資金的儲備。
3.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經驗。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管理體系、操作流程、技術指標,跟蹤國內外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及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全面提升環境空氣和固定源廢氣的監測水平和監測能力,包括:監測項目、項目參數、方法檢出限等。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跟蹤國際先進技術,拓展監測因子的覆蓋面。同時,對于特定工業區域的特征污染因子也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4.加強高新技術在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及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各種新技術在環境監測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積極鼓勵研究開發新的、先進的監測分析技術,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技術水平。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在線監測技術,對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實施動態的、同步跟蹤性或監視性監測,及時掌握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實時情況和變化趨勢,以確定污染的影響范圍與程度,為管理部門進行決策提供技術依據和保障;發展簡易快速的應急監測技術,加強和完善突發性污染監測能力。
5.進一步完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實用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根據環境質量標準、污染控制技術和經濟條件,對排入環境有害物質和產生危害的各種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規定,是對大氣污染源進行控制的標準,它直接影響到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目標的實現。科學合理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有助于全面系統地控制大氣污染源,從而提高大氣環境保護工作效力,改善整體大氣環境質量。
6.建立我國大氣污染物的優先控制名錄。環境中有毒污染物為數眾多,不可能對每一種污染物都制定標準,只能篩選出在環境中出現幾率高、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平衡危害大,并具潛在環境威脅的污染物作為控制對象,即優先控制名錄。該名錄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發展應動態修訂。大氣污染物優先控制名錄是大氣污染物控制的基礎。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應根據優先名錄進行修訂,對優先名錄污染物按毒性進行分類分級,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標準。行業排放標準應對屬于優先控制名錄的污染物規定相應的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