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銳 安春平 關秀鋒
(作者單位: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西方早期誠信研究的主體是哲學、宗教領域的學者,20 世紀后企業的繁榮發展,誠信研究進入了一個活躍的時期。此時首先加入誠信研究主體的是心理學工作者,隨后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工作者也對誠信進行了研究。我國自孔子起誠信一直是哲學領域的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問題,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到來,才有管理等相關學科學者的介入。人格研究中國化應當成為我國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方向,因此關于中國人的誠信研究勢在必行。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誠信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誠信,即誠實守信,主要指個體在一定關系中所表現出的以誠實、信用、信任為核心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傾向。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論述,而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將“誠信”列為公民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最近關于我國青少年積極發展的研究中,“誠信”被納入品格這一核心結構,成為個體心理發展積極程度的重要指標。綜觀國內外研究發現,誠信具有較為明顯的文化差異性,因此不論是對其形成機制還是培養促進的探討,都應立足于具體的文化背景。
西方在進入20 世紀后,誠信概念的內涵的不斷拓寬。早期,他們認定誠信等同于誠實性,60-70 年代誠信概念延伸到人格的其他相關成分,主要集中于“可信賴性”。90 年代后延伸到“責任意識”,直至目前在人事選拔領域大量進行誠信測驗,認定個體的誠信特質包括責任心(responsibility)、長期的工作承諾、一致性(consistency)、對暴力的遵從(proneness to violence)、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敵意(hostility)、工作倫理(work ethics)、可靠性(dependability)、動力水平(energy level)等。
在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國,“誠信”一詞,孕育于商朝晚期,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誠”、“信”二字最初并非在一起使用,明確提出“誠信”這個命題的是管仲。《管子·樞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這句話可謂代表了先秦諸子的共識。從詞源學角度看,誠信意指誠實守信。《現代漢語詞典》(2003)對“誠信”的解釋是:誠信即誠實,守信用;生意人應當以誠信為本。這里,誠信有兩個含義:誠實,要求人與人交往時說真話,不掩蓋或歪曲事實真相;講信用,遵守諾言。這兩層含義都說明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是一個道德范疇。吳繼霞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界定誠信,認為誠信是指個體在一定關系中所表現出的以誠實、信用、信任為核心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傾向。此定義有三層含義:第一,誠實待人贏得信用;第二,以信用取信于人;第三,信任他人。吳繼霞還從理論探索開始,繼而編制的大學生誠信水平問卷分為“誠信觀”和“誠信行為”兩方面,編制的大學生就業誠信問卷的結構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和“誠信心理”二階三因素模型等已經代表了這個時期的人們研究揭示的誠信心理結構的水準。進入20 世紀后,西方學者對誠信概念及其結構的理解也有多種視角:例如把“誠信”作為個體的一種人格特質,編制出評鑒個體是否誠信的測量工具;把“誠信”視為一種道德行為;把“誠信”看作一種社會資本;以多學科的觀點如結合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對它進行研究。從本質上看,中國長期堅持的是一種道德誠信,西方所奉行的是制度誠信。
將誠信理解為個體人格特質的觀點認為,誠信是一種經過社會學習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點。Wrightsman 還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對人性的看法,會使他(她)形成對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賴程度的概化期望(generalized expectancy)或信念。以Costa 和McCrae 為代表的特質心理學家,其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A)和責任感(C)因素分別包含了信任、坦率和責任心、上進心的層面,也體現了與誠信的關聯性。Ashton,Lee,Perugini 等人在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基礎上發現了一個新的人格維度——誠實(honesty)。西方學者還將信任(trust)視為人格特征、人際現象和社會文化現象。Rotter 還認為,信任是個體認同另一個人的言詞、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為可靠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即信任是對他人言行方面可靠性的信任。Clark 和Payne 將與信任相關的因素歸納為能力、真誠、公平、連貫、忠誠、開放性等6 個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把trust 作為一種人際互動和社會文化現象。
系統客觀地明確某一個概念是對其深入研究的前提,對于研究中國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誠信心理結構尤其如此。新時代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誠信究竟是怎樣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迅猛發展可以給出更加適合的途徑。
質性研究有別于心理學強調量化研究的傳統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嘗試多維視角的誠信心理學的量化研究。誠信既然是一種人格特質,就可以采用其他人格特質均適用的實驗方法,例如IAT 實驗范式,對誠信人格機制進行研究;運用誠信相關的量表進行調查,與自尊、人際信任、自我和諧等變量進行相關研究,探索誠信形成的內在機制;借助認知神經科學范式的研究邏輯,對誠信特質進行ERP 的實驗研究,探索誠信的不同心理結構所對應的腦區及腦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