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淵紅
永川區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節點城市,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成渝兩地人才協同發展研究,同時對永川區人才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希望永川區結合兩地人才發展需要以及自身人才發展現狀,盡快融入到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中去。
產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產業而動。產業是聚集人才的基石,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所以想要成渝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就要形成合理的產業集群,實現以產業吸引人才,人才促進產業的協同發展。2019年,重慶實施英才計劃,在人才培育和引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成都實施天府英才計劃,引進了大量高層次人才,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雖然兩地在人才發展方面都有很大的成效,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看,成渝兩地各自發展,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總的來說競爭大于合作。而且從成渝地區人口承載力和經濟承載力看,兩個增長極都還處于發展當中。因此兩地人才協同發展的基礎是很薄弱的。要實現兩地協作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還很大。從重慶人才發展現狀來看:一是人才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底,重慶市人才資源總量達527.6萬人,同比增長3%。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口總量的17.01%,同比增長0.35%。人才資源向科技密集型行業擴散,2018年全市重點產業人才總量約136.6萬人,占人才資源總量的25.87%;二是高層次人才加快聚集。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兩院”院士新增3人,總量達16人。國家“千人計劃”新增25人,總量達124人。國家“萬人計劃”新增61人,總量達到100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6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8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7人、講座教授19人、青年長江學者1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644人,大多以3%—7%的增長率穩定增長;三是校企平臺加速落戶。與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通過開辦學院、設立分院、校際合作等方式,培養大數據智能化、金融等領域專業人才。重慶市人才發展具有優勢但是也存在很多挑戰。一是重點行業高端人才人就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三是創新創業氛圍不濃等。
從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現狀來看:一是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基礎薄弱。以前在發展上競爭大于合作,人才協同發展機制尚未形成;二是成渝地區人才平臺尚未形成聯動機制。成渝地區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不明顯,沒有形成聯動機制;三是成渝地區人才流動存在政策壁壘。由于一些政策原因,成渝地區人才自由流動受限,缺乏人才交流共享機制。
發展趨勢:根據現實情況和大量文獻參考,課題組認為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趨勢如下:一是做好人才協同發展總體布局。要結合現有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各城市產業發展現狀,以產業布局為依托,構造人才類別布局,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二是破除政策壁壘。人才協同發展是要實現成渝兩地人才共用、共享,因此區域之間不能有阻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政策壁壘存在,增加柔性引進力度,實現人才在為我所有的同時也能為他所用;三是強化人才平臺的搭建??平淘核侨瞬懦砷L的重要平臺,要加強科研力度,成渝地區城市之間可以聯動設立科研項目,支持兩地之間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動發展,定向培養高層次人才。
人才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是現階段各大城市群、經濟圈地區間實現對接互補、聯動融合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說京津冀在人才一體化發展方面就取得了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驗。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領導小組聯合發布《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一是提出了“一體、三極、六區、多城”的總體布局;二是針對問題提出構建區域人才發展新格局、搶占世界高端人才發展制高點、創新區域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構筑區域協同創新人才共同體、打造區域人才政策新優勢5項重點任務;三是圍繞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全球高端人才延攬計劃、京津冀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工程等13項重點工程;四是提出健全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形成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政策體系,共同推動重大任務、重點工程落地。永川區具有政策體系健全、產業要素集聚、區位獨特、創新驅動等多個顯著優勢,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有責任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率先打造了成渝雙城經濟圈人才集聚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全面、精準、有效”的政策體系為人才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二是“便捷、生態、開放”的區位環境為人才加速匯聚創造優勢條件;三是“3+6+N”的產業平臺為人才干事創業搭建廣闊舞臺;四是“擴規、提質、融合”的職教資源為人才交流合作夯實堅強基礎;五是貼心、高效、務實”的服務舉措為人才“近悅遠來”營造良好環境。
一是人才協同適配成渝地區協同發展空間布局。明確“雙城+多城”的空間格局,“雙城”即重慶和成都兩個核心城市,把重慶與成都打造成為創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成渝地區創新人才發展極。再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特征,定向培育、吸引適合產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形成高端制造人才發展極;
二是完善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相關政策。政策支持是各方面工作得以穩步推動的制度保障,成渝兩地人才協同發展必須要消除兩地政策壁壘,實現人才自由流動。將成渝地區協同發展列入相關職能部門考核內容,共同商議制定區域人才政策,形成成渝兩地人才協同發展政策體系。建立成渝兩地人才協同發展投入機制,完善財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優先保證重大任務、重點工程資金需求。完善規劃實施管理評估機制,研究制定規劃績效評估關鍵指標,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重要考核依據;
三是為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創條件、筑橋梁。知識是高級生產要素,人才是知識和技術的載體,因此要留住人才,就要有解決人才的相關訴求,為人才的發展提供相關平臺。成渝兩地之間有許多一流院校以及科研院所,要促進這些高校相互合作,共同承接相關項目,加速各層次人才合作交流,促進兩地人才抱團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