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立寧
社會保險是國家實現安全生產的保證,也為國家的安全發展、城市的建設提供了環境支持。保險的作用就是對未知風險的預防,而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中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作用就是對勞動者在工作中的未知風險進行預防,同時對已發生的事故進行依法賠償,簡而言之就是:預防、康復、補償。
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的速度都在不斷加快,引發的工傷事故依然普遍存在,這是現狀也是未來長期存在的現象。目前國家通過立法層面不斷加碼,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均有規定。
根據現行工傷保險條例等規定,工傷事故傷者或者職業病患者通過工傷保險依法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賠償,就會相應減輕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事故成本。這也是我國目前工傷保險制度的核心,更偏重于事后賠償,一般的工傷事故不會去追究相關責任,當然重大安全事故等除外。因此,多數企業只注重是否購買工傷保險,但卻忽略了事故安全預防工作。
隨著立法水平不斷提高,工傷預防等先進制度也日趨完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印發工傷預防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2017年9月1日實施,該辦法正式將工傷預防制度和理念提到了新的高度,以部門規章的形式體。但是仍難以達到法律、法規等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另外其中部分條款也體現出力度不夠,例如第五條規定“在保證工傷保險待遇支付能力和儲備金留存的前提下,工傷預防費的使用原則上不得超過統籌地區上年度工傷保險基金征繳收入的3%。因工傷預防工作需要,經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同意,可以適當提高工傷預防費的使用比例。”該條款可以看出,國家層面的對事后賠償的重視程度遠大于工傷預防。事實上,在發生工傷事故后,無法避免會有人身傷亡,對于傷亡患者或者家屬來講,無論事后怎樣賠償都是無法完全彌補的,因此預防的價值遠勝于事后救濟。因此,作為法律人,我認為在保證工傷保險待遇支付能力和儲備金留存的前提下,可以加大工傷預防費的比例。
2020年9月1日實施的《四川省工傷保險條例》第五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工傷預防工作,發展工傷康復事業,建立工傷預防、補償和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工作體系?!痹摋l例的制定和實施,體現了四川省立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條例中有不少創新理念,值得推廣和學習,除該條款之外還有諸如“按照工程建設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預防、救治工作中感染傳染病視為工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疇”等條款,均是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要從源頭上減少工傷事故發生率,應當將工傷事故的重心由“事后賠償”向“事先預防”轉變。在立法層面給予保障的前提下,應當全面、合理使用工傷預防費,可以在如下幾方面進行投資和投入:
在全社會層面倡導和宣傳工傷預防的重要性,線上、線下廣泛并深入貫徹工傷事故風險責任等;促使企業家、勞動者積極關注自身利益,使工傷保險制度特別是工傷預防制度普及率逐步提高,提高全社會工傷預防意識。
省、市、區等部門聯合開展不定期、多途徑的安全預防培訓工作,邀請工程領域、安保領域、法律領域等專業人員進行深入培訓教育,有針對性的強化工傷預防、安全保障等方面知識。
礦山、建筑行業,交通運輸行業,石油化工行業,機械制造行業等工傷事故發生率高的行業,社保管理部門應當定期進行監管,針對其重點崗位管理人員、一線工人等安全教育工作成果進行考核監督,以此強化企業及勞動者工傷預防等安全意識,鞏固安全教育成果。
建立專項獎懲制度,對于安全保障、工傷預防教育工作開展、落實到位,且安全事故率較低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招投標加分、稅務減免、社保繳費基數調整等。相反,對于落實較差的企業,可以給予一定懲罰措施。以此促使企業重視工傷保險、工傷預防等安全保障措施。
綜上所述,將工傷預防制度擺在工傷保險首位,從源頭上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將工傷保險的重心由“事后賠償”向“提前預防”轉變,使得預防與救治協同發揮作用。如此,工傷預防將會在國家安全發展、城市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