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明媛
為了規范行政單位的會計核算體系,完善行政事業單位信息質量管理工作,財政部頒布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的規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高校作為政府會計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新環境下逐漸適應了新的政府會計制度,但在會計實務操作中需要不斷磨練和提升。本文從高等學校視角出發,淺析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對高等學校財務的影響。
為了積極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批轉財政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3號)的要求,進一步加快構建政府會計核算標準體系,完善行政事業單位信息質量管理工作,2017年10月24日,財政部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并鼓勵行政事業單位提前執行新制度。
改革前,我國政府機關各行業、各部門都有獨立的會計制度,基本滿足了現行部門預算管理的需要。然而,隨著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預算會計標準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2014年新修訂的《預算法》對各級政府要求提出按年度編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現行政府會計標準體系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不能客觀反映政府運行成本,不利于政府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不能提供信息完整的政府財務報告,難以滿足編制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信息需求。
2018年9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文件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進行了整體部署。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舉措。2018年11月8日,財政部預算司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通知》(財預〔2018〕167號),文件明確,到2020年底,中央部門和省級層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到2022年底,市縣層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
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全面實施,標志著傳統的預算會計模式向現代政府會計模式轉變。新的政府會計制度重構了政府預算會計與政府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模式,,并完善了政府會計體系,形成了“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的政府會計模式的新特征。一是“雙功能”,政府會計改革實現了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科學融合,即在同一會計核算系統中實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重功能。二是“雙基礎”,原會計制度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新會計制度融入了企業核算的模式,由過去收付實現制的單一核算模式改革成以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雙基礎并行的模式。三是“雙報告”,新制度要求建立由決算報告與財務報告共同組成的財務報表體系。
相對于舊制度而言,此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對舊會計制度的補充和完善。在舊的會計制度下,所有的會計工作是基于收付實現制來實現的。收付實現制的賬務處理方法雖然能直接反映高校的現金流量,但不能真實地反映高校的資產、負債情況。新會計制度突破了預算會計的局限,細化了資產項目,明確了高校的資產范圍,增加了壞賬準備科目,允許對應收賬款等科目計提壞賬準備,有利于加強高校的資產和負債管理。新制度為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改變了高校傳統的財務核算模式,在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適度分離并相互銜接的核算模式下,編制預算報表和財務報表,有利于高校科學規范管理財務,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財務預算管理能力,能夠確保財務管理信息高效而且準確反映高校的財務管理運行情況,提升高校財務管理透明度。
但是,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的增加、“平行記賬”等業務處理的變化以及雙報告并行的會計報表體系等一系列變化,對高校預算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對于已經習慣傳統模式的高校財務人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雖然新制度引入了權責發生制,并對相關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做出了具體規范,但高校因其行業的特殊性,導致權責發生制在高校真正實施起來存在一些困難。因此,財務人員必須要從以往的會計制度過渡到新的政府會計制度上,需要深刻意識到新制度與舊制度的不同,把握好雙系統的適度分離與相互銜接,不斷加強會計業務綜合知識,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準確性,以便真正履行財務管理職能,確保財務核算的真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