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大漠之中,塔吊林立,機械轟鳴,重卡穿梭……這是興建中的埃及新行政首都,由中企承建,被埃及總統塞西譽為“埃及未來發展的火車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前往施工現場,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給該工程帶來的新挑戰,也切實感受到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新行政首都距離開羅老城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環球時報》記者抵達施工現場南門時,入口處排著5輛車。安保組長解釋說,疫情發生以來,項目部嚴控車流,已封閉4個出入口中的兩個,所有車輛需出示特別通行證。特別通行證的申請人除提供職業信息外,還需介紹過去半個月內的主要行程。核驗完畢,戴著N95口罩的安全人員逐一測量車內人員的體溫。
施工現場是另一番景象。記者看到,數千工人在崗位上忙碌著,幾乎無人戴口罩。“堅持外緊內松、源頭防控,重中之重是隔絕一切傳染源。”中建埃及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新學說,現場有中方員工2000余人,埃方員工近5000人。
“防控應當嚴格,但不可過度,否則是人為制造緊張。”項目監理方代表艾哈邁德·班納說,埃及迄今唯一一例確診病例來自國外,患者剛入境就檢測呈陽性,直接被送往隔離地點。據班納透露,疫情暴發之初,曾有少數埃及員工因恐慌而戴上口罩,他沒有制止,而是請職工診所來自埃中的兩名醫師做科普,兩人分別參與過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和SARS防治工作。
班納掏出手機,記者聽到里面播放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視頻。這些天,他收到很多埃及員工發來的圖片和小視頻,畫面里他們用中文表達著對中國的關心與祝福。“我們是一個集體,是一家人,共同的敵人讓這種意識更加深刻。”班納說,疫情導致本應輪換到崗的中方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工無法如期到來,但堅守的中國員工和臨時頂上的埃及員工近一個月來加班加點,一些工作反而提前完成。
下午4時,溫暖的陽光照在新首都每一座筑起的高樓上,搖動的塔吊、升降的電梯、一輛輛滿載的水泥攪拌車……“非洲第一高樓”的標志塔仍保持每5-6天建造一層的速度在繼續,中心廣場超大底板澆筑創造了高峰期550立方米/小時的高速度。
“3月底4月初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李新學說,盡管項目70%以上的建筑材料已實現屬地化采購,但鋼結構及玻璃幕墻的一些核心部件仍需從國內進口,其中約10%的部件生產廠家在武漢及周邊地區,這些正是下一階段所需的重點材料。這些核心部件與甲方經過多 輪談判才最終敲定具體規格型號,可替代性較弱,若相關廠家無法在3月初按時復工,只能尋找替代方案,包括更換供應商、更改設計等。
“中國同事告訴我,‘危機在中文里不僅意味著危險,也蘊含著機遇。”班納說,疫情在短期內確實給項目造成一定困難,但也是提升項目本地化率、優化供應鏈的契機。以玻璃幕墻的必需品膠條為例,湖北企業的產品質量好、性價比高,但沙特阿拉伯、突尼斯等埃及周邊國家并非沒有類似產品,只是產量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負責玻璃幕墻安裝的技術人員,本地并非完全沒有,只是經驗欠缺,或可通過培訓及實踐彌補。
“我們一直對中國質量、中國速度充滿信心,埃及新首都CBD項目是埃及政府的頭號重點工程,交給中國企業我們很放心,相信中國武漢也會在有效的防疫中加速好起來!”班納說。▲
環球時報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