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尹嘉敏 通樂嘎
摘 要:通過開展不同種植密度和種植模式對籽用葫蘆產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密度和種植模式對籽用葫蘆病害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影響,白粉病在低密度和壟作條件下不發病,高密度平作下,綿腐病發病嚴重;同一品種不同種植模式下,壟作種植較平作種植產量高,平均增產幅度在2.6%~9.0%;同一品種、同一種植模式,低密度和對照較高密度處理的產量高。因此,在平作種植條件下,高密度種植不適宜河套地區的籽用葫蘆生產,若要提高種植密度必須改變種植模式。
關鍵詞:籽用葫蘆;種植模式;產量;密度
中圖分類號 S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2-03)-0049-03
Effect of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Density on Economic Character and Yield of Zucchini
Zhao Bin et al.
(Hetao College,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eed zucchini on yield under density treatment and planting mod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nsity treatment and planting mod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of seed zucchini dise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density and ridge cultivation, powdery mildew did not develop, high density was fla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tton rot was seriou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production of ridge plant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lat planting, yield change between2.6%-9.0%; The same planting pattern of the same species,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 low density and control of higher density treatment yield. At present, under normal planting conditions, high-density cultiva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ed zucchini in this area. To increase the planting density,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planting pattern.
Key words: Zucchini; Cultivation pattern; Yield; Density
河套灌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照和熱量充足,農業發展潛力大。近幾年來,由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河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銳減,籽用葫蘆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年均面積在10萬hm2以上,年均經濟效益在39億元左右,是主要的外貿商品[1-2],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已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作物。
眾所周知,作物的產量受品種因素的影響最大[3-4],其次是種植密度也就是單位面積保苗數、成熟果數、單果產籽重及百粒重[5]等4個要素。只有產量構成因素之間協調,良種良法配套,才能實現作物的高產優質。為此,筆者開展了不同種植模式和密度對籽用西葫蘆產量的影響試驗,以期為籽用西葫蘆合理密植、發揮其品種潛力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金豐一號”,由包頭市三主糧種業有限公司提供;“百子”,由北京兄弟農產種子有限公司提供;“京豐九號”,由甘肅省酒泉市雙豐種苗有限公司提供。2018年5月7日播種,9月16日收獲。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杭錦后旗陜壩鎮春光村進行,試驗地前茬為小麥,肥力中等,南北走向,土質為壤土,pH值8.7,有機質14.1g/kg,全氮0.82g/kg,有效磷16.7mg/kg,速效鉀214mg/kg。氣候條件如下:5月1日至9月31日,≥10℃的活動積溫2786.4℃,≥10℃的有效積溫1348.7℃,日照時數1536.7h,降水量為76.45mm。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籽用西葫蘆生長發育。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起壟種植和平作種植2種種植模式。起壟高10cm,壟寬80cm;種植密度分別為2000(M1),2300(ck),2600(M2)3個密度,小區面積200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田間管理同大田。
1.4 測定項目
1.4.1 生育期觀察田間植株長勢 田間調查白粉病、綿腐病的發病情況,采取5點取樣法,每點5株,以葉片為單位,記錄病葉數和嚴重度級別。病情嚴重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癥;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而積1%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20%。
1.4.2 結果期調察單株結瓜數 收獲期考察單株瓜數、單株瓜重、單等指標。在果實成熟后期,每小區隨機選擇10株,調查坐果數。在果實成熟后,每小區隨機選擇10個果,運回試驗室,經過10d后熟后,測定單果重、果實橫縱徑,計算果形指數。掏籽后,經過7d的風干,稱量單果產籽重,人工計數單果產籽數,測量籽粒長、寬,計量百粒重,統計生育期;根據10個單果的籽粒數和單株坐果數,折合產量。
1.5 數據分析 全部數據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1.0統計分析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模式和密度對品種田間長勢及發病的影響 從田間植株長勢看,品種固有特點明顯,葉片掌形,葉色濃綠,葉柄富有彈性,密度大的處理,葉柄略長,但不顯著,分枝少,果形長圓柱形,黃色,單株結果數在1~2顆。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種在不同種植模式下,白粉病和綿腐病發病不同。壟作種植模式下,不同密度處理,不同品種,白粉病發病情況處于1級,發病較輕,可以用藥及時處理;而綿腐病在壟作模式下,未發病,這主要歸結于栽培模式的變化。壟作栽培,起壟使透風通道增加,降低了田間環境和土壤表面的濕度,減少了綿腐病的發病因素。在平作種植模式下,3個品種白粉病均有發病,品種間發病程度不同,最嚴重的是百子,這可能是該品種植株過于茂盛,田間封閉過早造成的,建議該品種提前進行預防;平作低密度處理,3個品種綿腐病均無發病,隨著密度的增加,發病漸次嚴重。這可能是由于密度增加,田間郁閉,濕度增加,平作導致果實和花接觸地面,進而發病。因此,在生產中應盡量采用起壟種植。
2.2 種植模式和密度對品種主要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金豐一號、百子在壟作低密度處理時,單株坐果數增多,較高密度和對照間差異顯著,對照和高密度處理差異不顯著;3個品種,壟作栽培,單瓜重分別在1.84~2.66kg、1.75~2.63kg和1.66~2.55kg;平作栽培,單瓜重分別在1.73~2.62kg、1.64~2.58kg和1.56~2.55kg。同一品種、同一密度,金豐一號和百子壟作栽培較平作栽培單瓜重增加0.1kg左右,京豐九號變幅在0.02~0.04kg,顯然京豐九號較前2個品種種植方式靈活;壟作增產可能的原因是,低密度處理,單株營養面積增加,成果率增加,單株籽粒產量等于單位面積結果數與單株籽粒重的乘積,從本實驗看,品種因素對產量影響大,不同品種;而平作種植,不論密度如何變化,坐果數變幅在1~2個,差異不顯著;單瓜重量壟作低密度以京豐九號最高,達到了2.66kg/顆,從同一品種、相同密度,比較,壟作種植比平作種植的單瓜重,壟作同一品種在不同密度下,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減少,差異顯著。
由表3可知,壟作栽培模式,金豐一號M1和CK產量較M2處理高,變幅在3.8%~5.4%,產量變幅在2.6%~9.0%,低密度處理和對照間差異不顯著;M1處理,百子的產量最高,達到2667kg/hm2,金豐一號和京豐九號產量都在2400kg/hm2左右,由此可以得出,低密度壟作,單株營養面積大,利于產量的形成;同一品種,密度處理間差異顯著,京豐九號M1較M2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百子M1較M2處理產量差異達196.5kg/hm2。平作栽培模式,百子的產量最高,同一品種不同密度間差異顯著。由此可以得出,在壟作栽培模式下,所有選擇品種都較平作產量高,壟作栽培適合于籽用葫蘆產量的提升;在平作種植模式下,低密度處理和對照較高密度處理的產量高。因此,在目前種植管理條件下,增加種植密度需要改變種植模式,才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同一品種在不同種植密度下,白粉病的發生受種植模式的影響顯著,壟作模式可以很好的避免白粉病、綿疫病的發生。高產品種在適宜密度下,增產效應明顯,主要表現在單果重、單瓜籽粒重等產量構成因素等方面。不同品種之間,同一種植模式和密度的產量差異顯著,這與部分學者們的研究是一致的,也就是品種的生產潛力要求良法進行配套。因此,在不改變田間管理的情況下,由平作改為壟作,可以發揮品種的生產潛力。
參考文獻
[1]魏照信,陳榮賢,殷曉燕,等.中國籽用南瓜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蔬菜,2013(9):10-13.
[2]徐麗珍,于曉鳳.黑龍江省籽用南瓜(白瓜籽)科研和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3):142-143.
[3]李建友,高兆波,蘭紅玲,等.西葫蘆主要產量相關性狀的灰色系統分析[J].中國蔬菜,2005(2):24-25.
[4]雷逢進,王曉民,馬理軍,等.不同矮蔓性西葫蘆產量與其構成因素的關系[J].中國瓜菜,2013,26(3):23-26.
[5]百立華,杜瑞霞,韓開明,等.籽用葫蘆主要性狀及產量比較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5):29-3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