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趙圓圓 沈亦凡
摘? 要: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支撐帶,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近幾年,學者們研究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展現狀,提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治理方法,并探討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的機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問題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6-0055-03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belt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become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ut forward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t also lays a cert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Key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logic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review
長江經濟帶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線主軸,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支撐帶。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指導思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層面把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提到了最高的重視程度,學者們也對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1 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展現狀的研究
近幾年,學者們主要從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幾個方面研究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
1.1 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情況的研究
近年來長江的水污染問題仍然很嚴峻,被稱為長江“雙腎”的洞庭湖、鄱陽湖屢次出現干旱現象,其中近30%的重要湖泊和水庫仍舊處于富營養化狀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達到最差的“無魚”等級。截至2017年,洞庭湖、鄱陽湖水質仍未達到國家的水質標準。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的廢水排放量占全國的43%。楊倩(2016)、尹煒(2018)、雍成瀚(2018)等學者指出,沿江仍存在涉及水污染的產業,水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使得水生態系統的安全難以保障,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欠完善、協同保護體系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另外,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部分水源斷流和污染問題,使得水資源逐漸減少。隨著沿江航運、礦產資源開發和沿江工業等重工業的發展,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減少,也使得長江經濟帶的水污染加劇。
1.2 長江經濟帶大氣污染情況的研究
長江經濟帶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周圍空氣的嚴重污染。有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的氨氮排放量占全國的43%。魏娜(2016)和甘元芳(2019)研究發現,高強度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及污染物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間的相互作用,致使大氣污染從局部區域、單一的城市污染轉變為跨區域、復合的大氣污染問題。學者曹俊文(2019)指出,當前中國并沒有有效的機制來協調不同地域間形成的復合性污染的跨區域間的協同治理,只有地方政府在其行政區域內對空氣污染進行控制和治理,即他們對各自行政區域內的大氣質量負責。曹俊文認為僅從行政邊界角度去看,有效解決外來空氣污染問題是困難的。因此有必要完善現行的空氣污染治理機制,探索一種能夠應對多方面污染的跨區域協同治理機制。
1.3 長江經濟帶土壤污染情況的研究
經研究發現長江岸線、港口亂占濫用、利用不足的現象仍然突出。徐慧楓(2016)和苑韶峰(2019)發現,在長江經濟帶區域轉型發展過程中,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的面積大大減少,而生活用地面積卻大幅度增加。此外,部分沿江產業的規劃布局與自然保護區的重合使得自然保護區內的布局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保障能力,導致沿江土地被大規模的占用、破壞,進一步破壞了生物的棲息環境,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降低、礦區生態功能紊亂的嚴重后果。黃烈佳(2019)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生態質量同時存在著生態改善和生態惡化的兩種趨勢,且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比改善的趨勢略大,但這種趨勢到2016年之后土地生態安全狀況出現逐漸改善的現象,且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已成為土地生態安全水平的增長熱點區,并逐步向城市群外圍蔓延。
2 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方法的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對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方法有較深的研究,尤其在如何治理水、大氣污染的對策方法問題上有較大突破。
2.1 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方法的研究
在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方面,高復陽(2019)提出建立完善長江水生態環境保護“五統一”機制,即通過統一規劃、標準、監測、執法、調度來預防并且治理長江經濟帶水污染問題,通過全面實施和嚴格執行河流體系管理機制,從而健全水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協調機制,建立長江流域的水環境與水資源綜合管理體制,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和運用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管理方法來控制長江經濟帶的水污染。以王坤(2018)為代表的學者們提出,應通過長江上下游生態補償方案來治理水污染,首先確定補償的主體、客體和補償區域,然后確定補償的方式和途徑以及合適的補償標準,明確補償發生的基本依據,最后建立補償資金的管理使用和保障的制度。席北斗(2019)提出,通過法律保障、科學細致的研究支撐、多方協作機制、市場驅動等多舉措合力從根本上解決長江經濟帶水污染問題。汪彩娥、汪彩虹(2018)認為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從而減少長江經濟帶的工業廢水排放量。而國外學者Lazarova(2012)等則專門研究了膜生物反應器(MBR)對污水治理的作用,并指出MBR技術相對于傳統活性污泥法,更能有效地處理污水,降低其生態毒性,保護人類健康。
2.2 長江經濟帶大氣污染治理方法的研究
關于長江經濟帶大氣污染治理的方法,陳蘊恬、葛察忠、段顯明(2017)通過分析長江經濟帶二氧化碳排放網絡的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并認為不斷調整和優化長江經濟帶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間關聯網絡,建立網絡綜合環境管理標準和體系,從而實現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間污染防治聯合防控。孫亞梅、鄭偉、寧淼、雷宇(2018)指出,應嚴格保持環境質量底線,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能源的清潔利用,嚴格控制“兩高”新增產能,并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深化空氣污染管理,促進多種污染物協調控制,促進區域空氣污染的聯合防治,形成防治空氣污染的合力。楊冕、王銀(2017)運用地理學時空分析與GIS可視化方法,探索長江經濟帶PM2.5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演變規律,認為在治理過程中,不同省份地區需要協同努力,積極探索區域性聯防聯控的協同機制,在空間上形成合力;通過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努力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途徑來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而促使經濟發展與大氣環境污染的治理。
3 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的研究
3.1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立法機制的研究
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需完善法律法規、拆除違規產業、加強監管力度、構建實時監測系統。呂忠梅(2019)認為要解決現存的權利沖突,需為長江生態保護專門立法,而確定長江生態保護法的價值取向是為長江生態保護立良法的前提,健全長江生態保護機制的法律政策或管理原則為基礎,建立系統性的管理和監督考核機制為根本,完善相應權責制度,加強中央的領導核心地位為核心來構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陳麗媛(2016)、張婷(2019)研究分析發現,現行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保障體系與五大發展理念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保障機制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多元主體參與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的局面還未形成,已有的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主體中各主體之間責任尚不明確;長江流域環境侵權的救濟體制尚不全面,缺少各個政府間合作的長效機制。而立法涉及多層級、多機關、多法律等多方面關系,各種規范的出臺背景、價值取向、核心內容、制度體系之間缺乏協同性、相互作用性,這種多方面所導致的權利沖突是造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惡化的制度方面的原因,必須妥善解決。
3.2 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
協調共治是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的基礎。近年來,多份關于推動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文件中,都表明要利用生態補償資金分配與生態環保工作成效的掛鉤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生態環保工作的積極性且賦予地方政府足夠的自主權,積極鼓勵地方政府根據各自地方特點開展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王坤(2018)根據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對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沿江不同地區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地區對資金需求和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生態補償工作實踐進展參差不齊,不同地方的重點工作方向和生態補償的制度依據不明確,生態補償的方式也比較單一。趙子君、俞海(2019)建議結合當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產業結構特點、生態資源稟賦和工作實施進展進行分類施策,既而建立分層次、分領域的梯度補償模式。并且要促進多領域多層次間的合作,創新改善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分配制度及交易方式,鼓勵多方資本融入,建立起既擁有公允生態補償條件又擁有公允生態補償價格的生態補償市場化體系。因不同地區對資金需求和使用存在差異,建議科學劃分生態補償資金使用范圍和渠道,由單一性要素補償向基于生態功能定位的綜合性補償轉變。另外,生態補償對推進精準脫貧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需要解決有機銜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3.3 長江經濟帶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的研究
跨界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一大問題,許多學者在此問題上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張萍(2018)認為培育一種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合作共治的生態文化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其關鍵是要改變“GDP至上”的發展觀念,主要治理目標是降低跨界生態環境問題的蔓延,將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只注重“GDP”的經濟發展理念轉變為結合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王樹華(2014)、張萍(2018)等學者提出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利益協調機制及其制度保障體系的方針,生態環境利益問題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合作與共治的首要問題,在長江經濟帶產業統一優化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部分省市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因此,有必要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補償機制,對利益受損的省市給予合理補償。陳麗媛(2016)、彭玉寶(2019)也認為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跨界生態治理機制,建議對長江流域進行立法以加強對長江跨界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并建立一個全面的規劃和決策法律制度體系,包括流域產業規劃體系、統一的流域環境標準制度體系。
4 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近幾年學者們研究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展現狀,提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治理方法,并探討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的機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實踐提供了決策依據,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問題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已有的研究文獻,部分是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某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問題較為單一、片面性,還有部分雖涉及了長江經濟帶生態治理的深層次問題,但研究深度不夠,操作性也不夠強,特別是長江經濟帶治理實踐已經進入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解決跨區域生態治理中的成本分擔與利益共享問題,因此還需要學者們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尹煒.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三峽生態環境監測,2018,3(03):2-7+95.
[2]楊倩,胡鋒,陳云華,等.基于水經濟學理論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策略與建議[J].環境保護,2016,44(15):36-40.
[3]雍成瀚.加大航運污染治理力度——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J].中國人大,2018(09):45.
[4]生態環境部:將重點開展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整治[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9(07):315.
[5]甘元芳,張璇.長江經濟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分析與評價[J].測繪,2019,42(01):36-41.
[6]曹俊文,曾康.低碳視角下長江經濟帶農業生態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9,35(08):115-119+127.
[7]魏娜,趙成根.跨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河北學刊,2016,36(01):144-149.
[8]徐慧楓,吳超.制造業集聚對生態環境的動態影響分析——基于長江經濟帶地級市數據[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6,7(04):58-62.
[9]苑韶峰,唐奕鈺,申屠楚寧.土地利用轉型時空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基于長江經濟帶127個地級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9,39(09):174-181.
[10]黃烈佳,楊鵬.長江經濟帶土地生態安全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08):1780-1790.
[11]武鑫.資源環境審計中存在問題及策略研究——基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公告[J].江蘇商論,2019(03):96-99.
[12]成金華,彭昕杰.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環境經濟研究,2019,4(02):125-134.
[13]呂忠梅.建立“綠色發展”的法律機制:長江大保護的“中醫”方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10):1-10.
[14]趙子君,俞海.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進展與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04):35-38.
[15]張萍.沖突與合作:長江經濟帶跨界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題與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8(09):61-66.
[16]陳麗媛.完善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保障機制[J].決策與信息,2016(04):52-56.
[17]席北斗,李鳴曉,葉美瀛.“水土固共治”助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04):39-42.
[18]高復陽,方曉萌.建立完善長江經濟帶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J/OL].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8/[2019-11-27].https://doi.org/10.1967
6/j.cnki.1672-6995.0000299.
[19]王坤,何軍,陳運帷,等.長江經濟帶上下游生態補償方案設計[J].環境保護,2018,46(05):59-63.
[20]張婷,趙怡琳.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保障機制現狀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9(08):35-37.
[21]孫亞梅,鄭偉,寧淼,等.論長江經濟帶大氣污染防治的若干問題與防治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18,10(01):75-80.
[22]汪彩娥,汪彩虹.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調整的污染減排效應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04):73-80.
[23]陳蘊恬,葛察忠,段顯明.長江經濟帶SO2排放網絡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生態經濟,2017,33(04):143-148.
[24]楊冕,王銀.長江經濟帶PM2.5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1):91-100.
[25]V.Lazarova,S.,Martin Ruel,B.,Barillon,P.,Dauthuille.The Role of MBR Technolo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Water Science&Technology,2012,(10): pp.2056-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