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雅情 張芷寧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新常態下的“三農”與互聯網金融正在逐步交融,然而,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正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我國在2014年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要實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程。但由于我國經濟形勢復雜,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特別是非常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健全信用體系的缺失給這個新興金融領域帶來了許多未知的風險。本文將通過分析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不足,提出相關的建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領域,支持“新三農”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在走訪農村社區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般農村家庭的收入盈余會放置在銀行進行定期儲蓄。在與農村居民交流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對于互聯網金融知之甚少,融資以村民之間民間借貸為主,輔之以傳統銀行貸款,很少有居民會在互聯網進行小額貸款或購買理財產品。
近年來,基于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正在逐步搭建中。2017年《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中指出,由于農民金融知識和防范風險意識較差,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也較弱,隨著金融下鄉,一些金融欺詐、非法集資等現象在農村地區有蔓延的趨勢。除了在金融市場上存在風險,互聯網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時刻威脅著人們的財產安全。
從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現狀來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非常大。通過完善信用體系,構建農村互聯網金融交互平臺,整合相關金融信息的資源,不僅可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同時也會使我國的金融體系有一個質的飛躍。
通過已有的文獻資料以及實地調研的訪談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已經出現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存在諸多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但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進一步發展也面臨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遇到諸多風險問題如:以銀行為主體的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互聯網信用賬戶信息流的管理問題、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供應鏈問題、互聯網金融業務缺乏標準統一的法律依據。
(二)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農村接收信息渠道相對落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接受度不高,對于互聯網操作平臺不熟練,一旦操作失誤容易帶來巨大損失從而產生風險。同時互聯網平臺本身存在風險,交易成本低,容易產生欺詐用戶的現象。
(三)互聯網金融業務需要擁有用戶的信用信息,但目前很多農村用戶信息沒有錄入互聯網信用體系,導致用戶信息難以獲取以及信息不透明的現象。交易雙方容易產生不信任的心理。
目前我國的一些互聯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信用評級的功能。如“芝麻信用”、“借唄花唄”等。但是,這些并不能算是獨立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這種既參與其中又充當一定的評判功能的形式,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問題,不利于做出客觀準確的評斷。這就迫切要求獨立的第三方平臺的出現,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統一規范的征信標準。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完善,這項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征信體系。具體舉措是通過對互聯網上的用戶信息等大數據的挖掘、歸類、整理、調研,綜合得出用戶的多方面的,有價值的信息。再利用合適的模型評價法對于這些信用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從而向產品開發者即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用戶的信用狀況。在未來金融領域中,用戶征信將更大程度的依靠大數據技術及互聯網平臺,二者的融合會更深入。
對互聯網金融進行風險管理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外部監管。通過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體系進行監管,從宏觀方面具體規定行業準則、具體規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互聯網金融的運行有據可依。二是增進內部監管,即強化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內控管理,提升內部控制水平、完善內控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增進產品開發者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內外監管相結合,全面控制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發展所面臨的風險,構建健全合規的信用體系。
農村金融機構對于農村金融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政策優勢進行金融創新、金融深化,為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者提供適當有效、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擁有全面的農戶信息,加大其與其他部門的信用信息共享,與郵政機構、稅務部門、電信部門通力合作,獲取更多維度的農戶信用信息數據以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全面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