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妍 徐天悅 金美滋 許宵 王亞辰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生態循環農業正成為我國的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特別是在目前農業生態環境存在惡化的情況下,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化肥農藥等過度使用、農業廢棄物亂排亂放等問題日益突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注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以期最大程度利用生產環節的廢棄物資源。生態循環農業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統一,形成農業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具有廣闊前景,能夠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我國是農業大國。過去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作物產量較低,秸稈數量少,其中大多進行直接焚燒處理,不僅對大氣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而且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如今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秸稈豐富的利用價值越來越被注重,利用方式已發生極大轉變。據統計,2016年,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秸稈總量已超過9億噸,小麥、玉米、水稻三大類農作物秸稈總量超過8億噸,整體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81%。通過秸稈的循環再利用,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有利于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秸稈直接還田是一種肥料化利用模式。將秸稈粉粹后均勻地灑于田間,通過深翻或旋耕保水保肥,或者不進行粉粹,直接將秸稈和殘茬覆蓋地表以積蓄水分,保持土壤濕度。秸稈中含有大量新鮮的有機物料,通過秸稈還田處理,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疏松土壤,使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秸稈是重要的生物質能資源,環保清潔,其能源轉化有秸稈沼氣、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直燃發電等多種利用途徑,經濟效益較為顯著。其中直燃發電是目前利用量最大的方式,是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等問題。
秸稈中含有豐富的C、N、礦物質及激素等營養成分,加之秸稈成本低廉,來源豐富,可以作為秸稈食用菌生產栽培基質、秸稈植物育苗與栽培基質等,為生物生長提供營養成分,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以及通氣性能。通過秸稈基料化,可以使廢棄的部分秸稈資源得到有價值的循環利用。
高郵地處江淮平原南端,江蘇省中部,屬于長江三角洲,下轄13個鄉鎮街道和3個區,面積1963平方千米,人口80.82萬人,共有耕地約6.3萬公頃。
高郵市近年來一直致力于農村清潔能源項目的建設,并注重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近年,高郵市主要糧食作物麥子、水稻的播種面積約達5.5萬公頃,每年麥子總產量超30萬噸,水稻總產量超50萬噸,油菜、棉花等作物所占種植面積較小。秸稈來源主要為麥子以及水稻,資源量豐富,主要利用方式為還田。
2014年,高郵市出臺《關于全市秸稈禁燒、還田和綜合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在該實施意見的指導下,高郵各鄉鎮進一步強化責任,細化工作職責,通過建立督察小組,加強收割期的日常巡回檢查,并強化督察,獎懲并舉,有效落實秸稈禁燒工作,鼓勵綜合循環利用措施開展。通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加大對秸稈收儲、還田、能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發放補助與獎勵,配合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有效提高了秸稈資源化利用程度,提升了秸稈整體綜合利用水平。
據《高郵年鑒》統計,2011年,高郵秸稈綜合利用面積達到6.33萬公頃,處理秸稈42.89萬噸,秸稈利用率達到52.9%。建設秸稈戶用沼氣300戶,建設秸稈固化成型點2處、收貯點2處、秸稈預處理站5座,全年可收集處理秸稈超過10萬噸,綜合利用率可達97%。2011年至2016年,秸稈綜合利用面積整體呈增長趨勢。至2016年,高郵市全力開展秸稈禁燒工作的同時,不斷提升秸稈還田、綜合利用工作水平,全年秸稈還田面積已達到8.59萬公頃。根據政府公示,2018年,高郵市秋季秸稈還田補助面積共計達22萬畝,補助金額達553萬元,涉及4萬7千余戶。2019年秋季秸稈機械化還田補助面積提升至27萬畝,補助金額達687萬元。
高郵市秸稈資源豐富,主要來源于麥子及水稻種植,對秸稈收儲、還田、能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有力推動了秸稈綜合利用進程,對生態循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體來看,高郵市秸稈利用方式大多為還田,多樣化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收儲再利用體系還未完善建立,需要進一步的統一組織規劃,并加大技術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