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山東省農業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產量對于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玉米產量增加的主要途徑是栽培技術、創新和發展,該文結合無棣縣實際情況,從玉米種子的選擇與播種,不同階段水肥管理,栽植密度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介紹了玉米栽培技術,并針對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為無棣縣玉米種植提供借鑒。
關健詞:玉米;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
馮秀俊. 山東無棣縣玉米栽培技術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08):60.
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全國農業經濟在近年有了快速的發展和提升,有效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上,更是在病蟲害防治、新品種研發和種植、科學種植管理技術上都得到了印證。玉米作為全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玉米栽培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對于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子的選擇和播種
1、優選良種
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首先要從選種開始。在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情況下,優良的玉米品種所獲得的玉米產量與品質,比劣質玉米品種要高很多,所以在選取玉米品種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認真[1]。
玉米品種要選擇通過國家與相關部門檢測的合格品種;要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土壤和水質等環境因素進行選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種植品種,確保最終收益最大化。在品種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病蟲害抗性強、耐寒耐高溫的品種。種子篩選時,選擇顆粒飽滿、色澤鮮亮、有包衣的高品質種子。優質玉米種子不僅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還能夠有效提升種植過程中對粗縮病、苗枯病、黑穗病、地下害蟲等病蟲害的防治。
2、科學播種
在提高玉米產量的方法之中,科學的玉米播種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土壤質量、氣候條件和水質成分都是影響玉米種植水平的重要因素。為避免因為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玉米秧苗成活率較低的問題,可以適量增加播種量來保證發芽率和秧苗成活率。在玉米種子播種過程中,通過對以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可以合理設置玉米種子間的播種密度。
無棣縣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境內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所以在玉米品種的選擇上要更加注重土壤、水質等對玉米栽植的影響,選種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目前在無棣縣鑫研156玉米品種優勢非常突出,根據實測,該品種畝產值可高達715 kg,創造了無棣縣玉米種植畝產量記錄。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加強土地鹽堿化的治理和土質改良工作,以增加玉米產量和質量,解決選種局限性的問題。
二、玉米栽培管理
玉米播種后,在出苗前需要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出芽異常的種子要及時更換,如發現缺苗或幼苗植株間距過近等情況要進行人工調整。缺苗的可利用預備苗補充;玉米苗植株間距過近的可剔除部分長勢較弱的幼苗。栽培過程中的施肥以磷酸二銨、尿素、鉀肥等為主,在玉米苗長至5-6個葉片時,隨最后一次中耕追施尿素200 kg/hm2。為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后需要及時進行趟地覆土。
玉米出苗后需進行一次深度為20 cm左右的深松,以保證玉米苗后續的生長和存活。玉米的第二次中耕應在其長至7個葉片左右時進行,以達到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微生物活動和養分有效化、去除雜草、促使根系伸展、調節土壤水分狀況的效果。第三次中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進行,中耕的同時需進行追肥。
三、植株密度
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植株密度直接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為玉米種植設置合適的植株密度是實現玉米高產高質的保證。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土壤的肥力等因素對植株密度進行合理的設置。種植人員也要不斷更新玉米種植的專業知識,根據玉米的品種選擇合適的植株密度,并對其進行嚴格把控,實現玉米種植的高產與高質,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
玉米播種時,植株間距的設置需要結合土壤養分程度、玉米品種特征進行綜合考慮,科學合理的植株間距可以保證玉米秧苗后期的發育成長旺盛。玉米品種按照植株間距可以分為稀植大棒型、常規中密度型、密植小棒型三類。稀植大棒型品種的植株間距可控制在35 cm左右,每畝的植株量在3500棵左右;常規中密度型品種的植株間距在30 cm左右,每畝的植株量在4000棵左右;密植小棒型品種的植株間距在20 cm左右,每畝的植株量在5000棵左右[2]。
四、病蟲害防治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是保證玉米種植質量的關鍵。無棣縣高溫降雨的天氣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蟲害的發生。玉米病蟲普遍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在此環境下會繁殖出大量的病蟲,因此需要加強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出苗期是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對玉米的成活率起決定作用。玉米在出苗期還沒有較強的免疫功能,如果遇到長時間降水天氣,會促進病蟲繁殖。種植人員要對玉米在出苗時期的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加以重視,保證玉米的成活率。
在病蟲害防預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定期監測,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如果病蟲害較為嚴重,應及時采取合理的化學防治措施。隨著病蟲害種類的不斷增加,長時間使用化學藥劑會產生抗藥性,因此要交替使用化學藥劑,從而提高防治的效果。此外可以選擇病蟲害的天敵赤眼蜂對其進行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前釋放赤眼蜂,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效果,還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實現玉米高產優質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玉米栽培種植技術的創新、探索以及推廣普及,可以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有利于實現玉米種植高產高質的目標,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久然,王榮煥. 再議玉米耐密型品種的選育鑒定及配套栽培技術[J]. 玉米科學,2016(04).
[2] 董文會,謝張軍. 地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 北京農業,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