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光榮
近年來,康養產業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康養”一詞體現了對提升生命質量、延長生命長度的需求,受到廣大群眾尤其是老年人群體的高度關注,加快發展康養產業已經成為共識。
康養產業一般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發展康養產業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和支持。當前,各地雖然出臺了很多關于醫養結合工作的指導意見或政策,但是缺少康養產業的發展規劃。不少部門在發展康養產業中各自為政,缺乏協作機制和工作協同,對發展目標、產業布局、戰略方向等認識不清。加之未將國家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具體化,財政投入和相應配套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相關政策對康養產業發展的激勵和扶持作用,難以吸引市場化主體參與養老服務中心修建運營。
養老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檔次不高、規模較小、入住率低等問題,大多數機構只能提供一般性的生活照料服務,功能不夠齊全,無法滿足老年人群醫療保健、精神文化、康復鍛煉、心理慰藉等多層次服務需求。涉及康養產業的招商引資簽約項目少,市場主體投資乏力。從行業人才隊伍來看,缺乏能夠引領康養機構發展壯大的運營管理人員和專業的護理人員。大多數從業人員只能對老年人進行喂飯、洗澡、鋪床等簡單生活照料。從業人員收入偏低、流動性大,造成機構“人難招、人難留”,也影響到康養行業服務水平的提檔升級。
康養產業涉及養老、養生、醫療、旅游、體育、地產、文化等眾多行業,是各種服務業的匯聚和融合發展。康養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聯系不緊密,智慧養老社區未大力推廣。醫養融合推進較慢。文化、旅游同康養結合的景點不多,精品項目少,整體品質不高。
很多商界人士在企業發展轉型或二次創業過程中,發現康養產業既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也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市場規模,于是積極跨涌入,但往往忽視了風口之下暗藏陷阱。目前中國大健康康養產業屬于“三高一低一長”產業,即“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低利潤、回報周期長”,其中暗藏許多陷阱,比如資金投入巨大、開發時間長、運營經驗匱乏、專業人才匱乏等。當前的養老地產、養老養生綜合體、康養小鎮等項目,不缺規劃師、設計師,不缺施工方、材料供應方,缺的恰恰就是全方位的專業運營人員。
雖然康養政策中有關于康養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有很多,但難以落到實處。當前康養產業急需的專業人才匱乏,直接制約了康養產業的發展壯大。人才是康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條件,應重視康養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康養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康養職業人才培養質量。
發展康養產業,是迎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內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對發展康養產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注重長遠,科學規劃,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加快推動康養產業發展。
高度重視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用科學合理的規劃引領康養產業有序發展,按照引入高端塑形象、迎合中端造品質、順應低端出特色的思路,注重系統謀劃、整體布局,明確康養產業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以“康養”為關鍵詞,編制養老、醫療、旅游、文化等產業“十四五”規劃,避免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形成工作合力。
與全域旅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政策配套,增大財政投入,通過政府購買、政策補貼、稅費減免、金融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康養產業。在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上,考慮適當增加對新建鎮街養老服務中心的區級一次性配套補助額度,吸引市場化主體參與養老服務中心修建運營。對公辦養老機構,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增強機構服務功能。對民辦養老機構,調整機構建設補助標準,建立健全機構運營補貼機制,激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訪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
社區養老模式是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引入專業化服務養老機構,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護理、日間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的養老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的融合,使得社區養老模式能夠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聯化、智能化的“智慧養老”服務,從而適應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支持條件具備的鎮街和企業建立智慧養老呼叫平臺,大力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功能的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鼓勵企業開發智慧康養平臺軟件和信息交互服務終端設備。完善財政、醫保、價格等政策,通過公開競標、以獎代補、購買服務、委托運營等方式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支持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企業和組織連鎖化、綜合化、品牌化運營,培養一批能夠可持續自我發展的、有活力的品牌企業。
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是高端康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避免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必然要素。在傳統房地產企業積極謀求轉型的大背景下,“文旅+康養”正被很多企業作為破局之道。建議結合全域旅游布局,大力發展“文旅+康養”,進而帶動康養產業與醫療、體育、地產、農業、電子商務等產業的深入融合,實現康養產業業態的創新發展。結合自身特色資源和文化歷史創新康養旅游產業產品,推動特色品牌的形成,加大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推進“旅游+農業+康養”,加快田園牧歌等項目建設,打造特色農業+鄉村旅游+醫療康養的田園綜合體。在“醫療+康養”方面,推動醫院與養老機構建立可持續的合作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推進養護型和醫護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落實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補助和運營補助,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建以收住失能、失智、高齡病殘老人為主的護理院等醫養融合型養老護理機構。招商引資上,把康養產業作為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對醫療養生、休閑運動、文旅地產等重點項目的引進力度。
探索建立康養教育培訓體系,鼓勵高校培養護理類、旅游類、健康管理類人才,儲備康養服務專業人才隊伍。試點在養老服務中引入社會工作人才機制,為養老服務機構設置公益性服務崗位。加強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護理、康復、保健、營養等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隊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