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育坤 徐洋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常國際上的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那么這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步入了新的時代。原先傳統物質供養的養老模式,現如今早已不能滿足當代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多層次、多元化的要求,更多的老年人渴望精神方面的慰藉,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養老做出了重要指示,建立健全敬老環境、養老環境、孝老環境以及對應的政府政策體系,積極促進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積極推進老齡產業發展和老齡產業進步。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老齡化現象愈加嚴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國家制訂了長期的老齡發展規劃戰略,老有所安、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觀點在十九大中被著重提出,通過探究發現,將文化、藝術與養老相結合,這對于養老事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科技的高速發現,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由于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導致80后、90后的人數偏少,我們國家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明顯。當前階段,為了更好建立鞏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了對社會養老服務水平進行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有備養老”,基于政府扶持、市場推動等多項明確的規則,由政府牽頭建立健全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通過一個階段的實施,在醫養結合,提升養老服務方面有了明顯的效果,健康養老產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養老產業的深入研究,發現主要發展的是養老服務業;旅游休閑業;老年食品等必需品制造業;地產業等。養老服務業屬于產業的核心位置,貫穿了整個養老產業,主要包括三個機構:為生活提供便利的養老機構,為健康提供護理的醫療機構,服務于生活需求與精神需求的服務行業。
《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版于2019年由共青團中央推出,在這個MV中,出現了由藝人鞠婧扮演的志愿者給福利院中的老人演奏小提琴的畫面,這個片段說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要想真正的提高民生,就一定不能在養老產服務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這也是未來養老行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在養老照護中引入音樂,利用音樂介入法,通過音樂的律動,來引導老年人進行肢體活動。通過音樂療法,撫慰其心靈,給予老年群體以精神慰藉,滿足其心里訴求,使其身心愉悅,這有利于改善運動感覺,改善老年人的智力,真正做到關愛老人,尤其是要特別關愛空巢獨居老人,要密切關注他們的的健康保健、精神訴求等,探索出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全新路徑。第一,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養老服務與專業教學相對接、藝術實踐與創業孵化并行、社會服務與社會輻射力同步提升;第二,與社區、養老機構以及老年大學等合作,針對城市老年群體,尤其是一些具有經濟消費能力的老人,但是面臨空巢獨居的問題,一定要滿足其精神訴求與審美的需要,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設計研發精神服務方面附加值高、滿意度高的產品,要建立健全策劃到服務的全鏈路的養老產業精神服務體系。
生活水平的持續穩步提高,城市老年人對于精神產品的訴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空巢獨居老人。我們拿大方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來進行舉例,在服務中心發現在日常的服務中引入音樂服務以及身心活化訓練服務,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對精神生活進行豐富,提高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截至目前,在養老模式中最具有人文關懷和民族文化體現的模式就是文化與藝術養老,該模式已經成為養老服務中的核心內容,在老年人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利用情感交流、思想對話等形式,可以直接滿足老人的精神文化訴求,并且該模式具有多人共享、群體性、互動性強等特點,其目標是愉悅精神、享受快樂、張揚個性及、崇尚獨立。
在建設老年事業中文化藝術具有引導作用,積極實行藝術養老、文化養老,提高對該模式的認知,有利于老齡藝術文化的發展,在深入堅持民族藝術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藝術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要進行持續不斷地推進,這是十九大的要求。對我們國家以及民族來說,文化是靈魂,如果無法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缺少文化信仰,這無法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目前,我們國家逐步發展成世界經濟強國,而文化自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文化發展可以指引養老失事業的發展,將社會發展與老年人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持續不斷的對老年藝術文化進行推動與創新,將文化、藝術、養老三者結合起來,打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養老事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也發現來年人的訴求是多元化的,需要深入探索對老年人日夜增長的文化藝術需求進行滿足方式。為了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有保障的生活,推出了文化、健康、智慧、生態等多種養老方式。
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地方文化的差異性,限制了我們國家的文化與藝術養老,發現存在很多“非文化”的問題。第一,覆蓋范圍不夠廣泛,目前對象仍然以老干部為主,他們具有退休金、家境富裕、生活無憂,而對于低保及農民并沒有覆蓋到;第二,宣傳及推廣力度低,缺少系統性,方式來停留在逢年過節的問候上,沒有常態化。第三,缺少文化與藝術氛圍,人民群眾日常自發組織的活動形式單一,部分甚至存在低俗情況,沒有文化氣氛。綜上所述,我們覺得對于文化與藝術養老內涵重新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文化、藝術、養老三者有機結合,形成全新養老方式,這對于打造和諧社會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專業與行業優勢凸顯老年人身體活動能力與感知力明顯下降,通過個性化的音樂養老照護方案設計,可以幫助老年人積極有效對抗“歲月留痕”。通過該方案可以老年人的思維進行鍛煉,情操進行陶冶,身心快樂,延長壽命。加賀谷哲郎于1967年在日本正式提出音樂介入養老照護,該方案活化身體的媒介,還是精神訴求的的催化劑。對健康的參與者而言,這是一種律動的幸福;尤其是對那些存在失能、失智、嚴重抑郁癥的老人來說,通過音樂可以讓他們發現生命意義,重新獲得生活目標,激發自發性的行動。2012年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引入“加賀谷·宮本式音樂介護”項目。自從2012年引入起,該學校的老年產業管理學院持續舉辦“助老服務嘉年華”活動,每年場次高達幾百場,對于南京所有的老年人社區覆蓋率接近100%,同時以南京為中心,向外輻射到蘇州、杭州等多個地區。與這樣群體性的活動相比,我們更加關注老年人的點對點的照顧與服務,尤其是空巢獨居老人,通過定期上門的服務,一對一溝通,幫助他們解決生理心理問題,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忘初心。
本項目貫徹OBE理念,不僅凸顯音樂學專業學生獨特的技術有點,還可以整合更多學校資源,將音樂、醫護、心理學等多個專業進行有效整合,符合了高校“涉老”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傳承求真務實、干在實處、開拓創新的精神。在音樂引領下,真正走進老年人的生活與內心世界,鍛煉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讓團隊成員樹立“愛心、奉獻、專業、堅守”的專業價值觀,助力高校“涉老”專業建設。
定期要邀請文娛媒體來開展老年人文化藝術專題類的演出,積極開辦老年報刊,對于老年人題材的文化創作進行權力支持。同時,要堅持把老年人的權益放在首位,積極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在農村中也進行文化藝術養老推廣,將更多的文藝表演與藝術節目帶給鄉村人民,從而提高其文化生活質量,這也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有利于老有所樂的理念的推廣,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由于地域文化的影響所帶來的限制,我們必須意識到老年人對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其生活常態空間里,他們也只對已存在于周邊的文化現象較為認同且易于理解。所以在文化與藝術養老的發展過程中,將地域文化資源充分發掘,給文化與藝術養老提供合適的資源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地域,所蘊含的文化獨具一格,這些文化傳統伴隨著不同地域老年人的生活,能夠被老年人理解且接受。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地域范圍內的傳統文化正有被新興的文化所代替的趨勢。因此對于文化與藝術養老來說,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傳統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傳統文化在藝術養老方面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不斷開發適合當代老年人對新的養老文化與藝術的需求。
在國內藝術養老服務業務尚未被充分的開發利用,因此發展前景明朗,養老行業的創新服務寥寥無幾且附加值低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應當順應時代需求,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服務設計理念,培養當代老年人音樂養生的意識,呼吁社會資本的介入。
同時倡導加強養老服務從業者與志愿者的培訓,使其掌握相對應的藝術文化技能,培養復合型養老服務人才,助推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
結語:今后,我們將進一步了解、探究養老服務產業,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愉悅身心為目的,將藝術文化服務與社區養老相結合,凝聚人文關懷,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為老年人提供一種全新的養老方式。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