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晶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建設的發展帶動了藝術領域的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涌現出很多藝苑奇葩,中國農民畫就是長期在農村流傳的、以實用民間繪畫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一個特殊畫種。從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至今,其成果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并呈現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態勢。
中國農民畫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深厚的中國情結和歷史背景的,是遵循著一定的社會發展而自然形成興起的,是中國農民特有的生活內容的真實寫照,也是農民藝術化和想象力結合的自然生態生活下的真實寫照,農民畫的發展與中國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農民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尊重農民畫,守護農民畫,就要從農民畫的起源著眼,從農民畫的生態環境給予人文關懷和政策保護。
首先要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平衡,尊重其賴以存在的原生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其自由發展;其次,農民畫創作也必須與時俱進,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重塑新的生態環境與農民畫保護的關系,保持動態發展。對于國人來說,中國農民畫已經成為一種藝術領域里特殊的文化現象和精神符號,作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中國農民畫與自然環境、經濟技術、社會組織、意識形態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如何保護農民畫健康持續長久地發展下去,各相關部門就要相互聯動,要從自然、社會、文化的整體結構以及當地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相互關系來共同維護,保護中國農民畫的生態環境不被人為破壞。
其次,民間文化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這是農民畫生成發展的源泉,也是農民畫創作的原動力。農村生活積淀了大量的農民畫素材,為農民畫的創作提供了多維的角度和思路;農民畫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民間精神、觀念、習俗、情感及審美情趣的載體。脫離了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感的農民畫是單薄的,因此,必須保持民間文化鮮明的個性,健全農民畫的文化土壤,克服創作者想象力萎縮和個人情感消退的困境。只有具備豐富的內涵和飽滿的激情,農民畫才能保持長久的藝術活力。
市場經濟的興起,一方面鼓勵了農民作畫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給創作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片面追求市場化和產業化,也讓農民畫漸漸失去原本純樸的特色與初心,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消除了文化的差異性,阻斷了藝術創作中作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交流。很多農民畫創作者只為賺錢,而忽視了農民畫本身的藝術標準,有的農民畫是復印加復制,工藝簡單,裝裱粗糙,匆匆入市,只為賺錢。原有作坊式的手工業制造體系被現代工業化生產所瓦解,許多民間工藝品在大批量的商業化模式中生產。
其次,農民畫的市場化也帶來了部分創作者的功利心,導致片面追求藝術技巧的多樣化,從而影響了中國農民畫的發展。從各地畫鄉作品的近況看,農民畫出現了藝術形式僵化、藝術語言匱乏、藝術特性淡化等問題。一些作品脫離現實生活,過分強調藝術特色和個性張揚,片面追求潮流和時尚,只為吸引眼球,只為賺取金錢效益,從而忽視了大眾觀賞性,與此同時,隨著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內外的頻繁交流使各種審美觀念、表達方式廣泛傳播,出現各地農民畫創作技巧同質華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創作脫離文化內涵,片面追求技巧創新。
中國農民畫作為創作者隨性而發的一種精神娛樂和情感表達方式,沒有功利的社會目的,沒有強迫的宣泄之求,尊重并表露創作者內心的聲音,很具人文情感和中國特色,顯示了返璞歸真的美學特性。在如今物欲橫流,重視金錢利益的世風下,農民畫顯得小眾清新,這使得有商家想利用農民畫純美的藝術特點進行市場交易。如何讓農民畫產業化健康發展,是需要全社會動員一切力量去保護和維護的。這方面,我國有很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為了推動農民畫的發展,積極組織農民畫作者的培訓工作。但遺憾的是參加者的積極性不高,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組織往往是為了為了某次展覽配合某次活動,缺少多層次、連續性、有計劃的培訓,有應景的想法,再者是隨著城鎮化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賺錢的渠道增多,而農民畫創作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才有產出,故嚴重影響農民的積極性。當然也有一些經濟欠發展地區,由于經費的短缺,這些年來基本沒有組織過成規模的培訓活動。
農民畫作為我國的通俗畫,大多是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全國各地的農村、牧區、漁島、社區的數十個農民畫畫鄉,以自己的方式記錄著最廣大群眾對時代的感受。中國農民畫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由于農民畫作品大多以表現民風、民俗、民情為地方特色,這使得農民畫形成了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如陜西安塞的作品帶著黃土氣息;青海湟中的作品充滿絲路風情;浙江舟山的作品體現海島生活;上海金山的作品富有水鄉韻味。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積極引導藝術領域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通過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規范加大對農民畫的支持;近年來,涌現出很多農民畫專業創作團隊,他們主動探索多樣化的藝術主題,在繼承農民畫傳統上力求創新。由于現代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經常以強大的滲透力瓦解著支撐農民畫原始美學形象的特定環境,導致農民畫的創作與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
中國農民畫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環境,靠汲取民間文化的營養形成其原生形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文化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影響了中國農民畫的發展。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意識形態、經濟技術等因素構成了農民畫的文化生態環境,尤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其產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社會經濟的發展帶給人類充分的物質文明,但也帶來了水土流失、空氣污染、草原沙化、全球變暖等自然災難,以及情感冷漠、精神空虛、急功近利、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農民畫走向產業化需要全社會共同重視,除了各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去極力保戶文化資產,同時,更要注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農民畫最原本的藝術生態鏈,使農民畫樸素、和諧的美學理念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得以完好保存,鼓勵農民畫的創作與發展,加快市場化與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