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 劉秋怡
數字金融是數字技術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可有效解決農村傳統金融固有的金融排斥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普惠金融戰略(2016年-2020年)和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022年)并行的雙輪驅動戰略時期,抓好農村數字金融建設對于更好完成雙輪驅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對農村數字金融發展模式進行介紹,分析其普惠價值,以期數字金融在農村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長期以來,傳統農村金融具有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和抵押約束等詬病,而數字金融運用科技和創新手段與農村進行有機融合,可以打破金融服務進入農村的“最后一公里”障礙,有效解決傳統金融供給中存在的問題。截止到2020年11月23日,我國832個貧困縣已全部實現脫貧,相對貧困得到解決,但絕對貧困仍然存在。李克強總理會議上指出,中國有六億人口平均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一千元左右,這部分群體都屬于數字普惠金融的重點發展對象。因此,深入了解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模式和內在普惠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1.農村產業鏈金融模式。該模式下電商平臺以數字金融為依托,利用平臺自身的優勢來支持農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京東金融的農村金融戰略為農民提供原材料的配送、資金借貸、技術培訓和渠道服務的一條龍服務。受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中國居民都居家隔離幾個月之久,通過淘寶、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直播和觀看直播成了一種新潮,農戶通過與知名電商主播合作銷售農產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銷售業績,通過數字金融更好地推動了農業復產復工,提升了銷量和宣傳度。
2.農村數字供應鏈金融模式。該模式指數字化平臺公司推出的數字金融和農業供應鏈現結合的新型融資模式。致力于農業供應鏈的金融產品有很多,比如大北農集團推出的“農富貸”、“農農貸”,新希望集團推出的“村村貸”等,這類數字金融理財產品具有門檻低、提高閑散資金利用率等特點,都能有效緩解農業生產和銷售環節資金融通的問題,從根源上幫助農戶解決籌資難的問題。
3.農村數字金融扶貧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通過數字金融平臺為農戶提供低息貸款,進而幫助農戶脫貧。比如宜信集團旗下的宜農貸,將資金以低利率出借給貧困山區農村借款人,在幫助農戶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也讓受助農戶建立自主精神,更加安心地使用資金。宜農貸平臺農戶借款主要用途為家禽家畜養殖、農作物種植和經濟周轉。截止到2018年年末,宜農貸累計出借金額3.26億元,累計資助26983戶農民,分布在寧夏、重慶、河北等11個省市和自治區,通過數字金融實現了有效的扶貧對接。
4.農村數字化保險模式。該模式是數字化金融平臺或者保險公司專門針對農村農戶推出的一類保險品種。比如“京農貸”就是數字化金融平臺針對養殖業推出的一種風險擔保方式。保險公司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推出更優的保險險種,為農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能適當地降低自身的投資風險,實現雙贏。
5.農村數字眾籌模式。此模式是指農村項目可以通過眾籌這種數字金融平臺獲得資金支持。數字金融使得眾籌方式多種多樣,如京東集團的走地雞項目、蘇寧的大閘蟹公益眾籌、網易味央豬的直播眾籌等,突破了傳統眾籌平臺和電商平臺的限制。
1.數字金融基礎功能的普惠價值。數字金融不僅會使金融本身具有的中介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應用范圍以指數型擴大,還會使其自身不可抗風險大大降低。一方面,數字金融可以利用其大數據的優勢,通過信息整合和量化模型的分析計算,對金融市場參與者進行信用畫像,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原本受到金融排斥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數字金融所創造出來的各種新型中介平臺可以為金融尾部消費者提供金融產品,使得這部分個人消費者的零散資金可以進入數字金融市場。消費者在為金融市場保持活力貢獻綿薄之力的同時,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收入。
2.數字金融主導功能的普惠價值。金融的主導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以資源配置為主的核心功能,和以風險管理和宏觀經濟調節為主的拓展功能。數字金融能夠更好地引領社會閑散資金向農村和農業流動,為農村數字金融的實施增添更多的可能性。與傳統征信的城鄉二元結構相比,數字金融這種擁有互聯網和大數據支撐的新型金融模式可以消除城鄉二元差異,在提供新型金融服務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形成的用戶畫像和逐步建立起來的征信體系,對農村金融風險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從而為農村普惠金融的有效實施建立起風險屏障和金融自信心。
3.數字金融衍生功能的普惠價值。普惠金融可以降低貧困發生率,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而數字金融的發展對普惠金融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原本沒有信息渠道來進行市場調控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移動支付進行數據擬合和分析。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移動支付已成為農村地區主要的網絡支付方式,2018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網絡支付總金額較2017年增加112.25%。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2016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為2.01億,2020年3月,達到2.55億。2016年-2020年中國農村網民規模雖低于城鎮網民規模,但呈持續增長趨勢,說明數字金融和網絡科技正在被農村居民接納。網上支付、互聯網消費金融以及網絡小額借貸的發展,使得農民對金融服務更加安心和自信。農民生活習慣也發生著改變,過去只接受現金和存折,現在可以接受和使用銀行卡、信用卡和網點存貸等金融服務。數字金融普惠價值的發揮,對促進農村經濟健康、高效發展具有突破性的作用,使其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大大增加。
中國的數字化建設在全國呈領先地位,數字支付和數字經濟在抗擊新冠肺炎戰疫過程中也有重大貢獻。數字金融通過數字技術可以解決傳統金融難以解決的三農融資難的問題,使“長尾客戶”可以享受金融便利。數字金融能夠有效縮小我國城鄉居民之間,尤其是我國西部一些不發達地區的貧富差距,能夠突破地理限制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和對接,通過大數據的風控系統和征信體系,改善農村服務成本高和信息不透明的問題,減少農村壞賬、賴賬事件的發生。除此以外,數字金融能夠為農民量身定制與其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相匹配的金融服務,解決傳統農村金融無法解決的問題。相信在政府、金融科技公司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數字金融一定能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的農戶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數字金融的減貧效應評價及路徑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0J56)和吉林財經大學博士基金項目“基于金融精準扶貧視角的信貸產品創新風險分擔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8B25)的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