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偉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林業資源的破壞十分明顯,這樣也使得我國森林覆蓋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很多植被遭到十分嚴重的破壞,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要采取合理的造林整地方法和造林技術,以提高森林覆蓋率。
高質量的造林整地,可以有效改善幼苗生長的立地條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幼年的林木也能夠在比較好的環境當中生長。造林整地以后,小地形可以得到十分明顯的改善,整個環境的透光度可以得到十分顯著的提升,這樣也就充分改善了土壤自身性質。同時,造林整地結束以后,殘枝枯葉的腐爛速度更快,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也就更多,土壤當中的水分和養分能夠為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條件,非常有利于增加土壤養分。所以從整體上看,造林整地的積極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
在進行整地過程中采取的方式和技術手段主要有兩種,包括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這兩種手段的實施需要根據造林需求和林地的整體結構進行考慮的。進行局部整地中選取的林地大多數是塊狀整地和帶狀整地,這兩種整地方法對林業造林的實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塊狀整地和帶狀整地的條件下,選取的林地一般是平原地帶,這主要是在因為在平原地帶進行塊狀整地和帶狀整地能夠全面提升整地項目的實施。對于一些平原地區采取的整地方法主要是水平和反坡整地的方式,在高原地區還可以選取犁溝整地的方式。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進行整地方式選擇的時候還需要對整個林地進行全面的研究,選取適宜的整地方式,從而更好的實現造林整地。
整地的過程中對季節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合適的季節可以使得整地的整體質量有了十分顯著的提升,人工工作中的勞動量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從而也使得整個造林工作中所使用的成本也有所下降經過對以往工作經驗的總結,工作人員發現整地和造林是完全可以同時展開的,也就是說要一邊整地,一邊造林。這樣對水土肥力的保持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在風沙侵蝕比較嚴重的地區或者是荒地的應用中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應用效果。
但是這種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使用這種方法不能使得整地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這種整地方式還沒有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整地的時間通常選擇在造林季正式開始之前的一到兩季。舉例來說,秋季的造林整地是可在雨季之前的一段時間內進行。春季的造林整地工作就可以在前一年雨季或者是秋季展開。如果是在干旱或者是半干旱的地區一般會選擇在雨季來臨之前開展造林整地活動,這樣就可以使得需水量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林業建設質量與發展水平,就必須要不斷的改進與完善造林技術與方法。整地是植樹造林過程中的一項基礎工作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工序。對造林地進行良好有序的整理,對于提高造林地的造林質量有著很大的意義。一般來講,造林地的整理主要是為了使立地條件更加適合林木生長,清理造林地原有的雜草、灌木等影響樹木生長的雜物,增大林木的光照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另外,通過土地翻整,可以提高土壤的物理特性,使其更加適合林木生長需求,尤其是幼林的生長需求,提高造林質量。另外,整地還具有涵養水土、減少土壤侵蝕等重要作用。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就目前我國的造林技術方法現狀而言,最常采用的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種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和分殖造林法三種。這是由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樹種生物特性對于造林技術的要求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實際的造林生產中,必須要結合當地自然生態條件以及所選擇樹種的特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以提高造林質量和幼林成活率。
播種造林法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省種子。總之,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關鍵是苗木本身能否維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過程中,從苗圃起苗、選苗、分級、包裝到運輸、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過程都要保護苗木不致失水過多。最好是隨起苗隨栽植,盡量縮短時間,各環節要保持苗根濕潤。
這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總之,在全球生態環境都面臨嚴重危機的今天,加強林業發展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提高林業建設質量也是促進林業產品市場的發展的關鍵。在營林技術中,整地方法以及造林方法的選擇與實施合理與否對于造林質量水平的高低有著很大影響,必須要引起相關林業人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