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健飛GONG Jian-fei
(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安710065)
所謂的盈余管理其實就是企業進行的對外財務報表內容選擇,主要目的是為了達成投資者對企業提出的業績要求,企業管理層會在不違背財務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采取一些有效的調整措施,將對企業不利的信息進行隱瞞,對外展示出不真實的企業形象,進而達到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企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自身獲取更多的利潤,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是完全分離的,投資者想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都是通過管理者的匯報來實現的,基于此,企業更多的信息主動權是掌握在管理者手上的。投資者希望看到的企業經營情況是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而管理層則是希望自身獲得更高的薪酬,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目標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為了解決目標不一致帶來的矛盾,投資者會對管理層提出經營業績要求,并以此激勵管理層工作,而管理層為了達到投資者的要求就會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美化”自己的工作與業績。但是仍舊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種方式不僅不會解決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反而管理層為了獲得更多的自身利益而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損失。
想要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足夠的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僅依靠企業現有的資金是無法維持企業運轉的,因此,外部融資很有必要。外部融資企業會根據企業所提供的信息來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進行判斷,從而做出更有利于保證融資方利益的決策。如果企業存在連續幾年經營情況不好、虧損的情況,融資方為了保證自身的投資風險,將會做出抽回資金或者拒絕再次提供資金的決定,企業將會面臨資金短缺甚至破產的嚴重后果。因此,如果企業出現了虧損現象,卻又想快速獲得融資,企業管理層就會利用到盈余管理的手段,隱瞞一些財務信息,讓融資方無法了解到真實的企業經營狀況,幫助企業獲得融資、度過經濟危機。
通過對企業的盈余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盈余管理都是在管理層利用會計準則漏洞的基礎上進行的。所謂的會計準則就是我國眾多上市公司在進行財務報告的編制時必須要遵循的法則,因此會計準則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財務信息報告的準確性。我國上市企業的經營范圍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會計準則的不完善就給了企業盈余管理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不僅如此,會計準則在制定的時候就給企業管理層留有余地,讓企業管理層擁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企業會計準則是對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有著明確規定的,但是這并不能影響這成為企業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六種,分別是:進行折舊年限與方法的變更、進行壞賬準備計提方法的變更、進行會計信息報表內容范圍的變更、進行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變更、進行貨存計價方法的變更以及會計報表內長期資產攤銷時間的變更。
進行收入的提前確認與延遲確認對企業當期經營利潤產生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首先就是提前的確定收入,就是在實際銷售完成之前,當銷售金額沒有達到銷售金額確認條件前就將銷售作為企業收入匯入財務報表中,將后期可能會得到的利潤提前在本期確認。而收入的延遲確認從根本上與提前確認并無太大差異,就是如果企業的預期利潤出現了減少的情況,就可以在會計報表中延遲確認收益,進而保證企業的利潤一直處于穩定的上升狀態。
進行成本與費用的確認來實現有效的盈余管理也分為提前確認與延遲確認兩種,成本與費用的提前確認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當期折舊金額或攤銷金額,可以通過對不良資產賬面價值的一次性沖銷、調整企業會計估計等操作來實現。延遲確認成本與費用的方法可以采用費用支出資本化以及潛虧掛帳等手段。
進行企業債務重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分別是轉移債務為資本、減少企業債務本金、開展資產清償債務以及減少企業債務利息等等。通過進行債務重組來實現企業的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極為常見的途徑之一,為了避免出現暫停上市的情況,企業在進行債務重組的作用下,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會呈現兩年負值、一年正值的循環狀態。
進行關聯方交易就是關聯方之間的資源轉移與義務轉移,絕大多數的關聯方交易會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但是關聯方交易的結果會對企業財務信息報表與經營成果的真實性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國百分之八十以上上市公司的前身都是國有企業,因此上市公司會與各地政府有著不可分割的利益關系,基于此,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過程出現了困難,相關政府部門為了保證自身政績,會為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提供有利條件。
企業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企業必須要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如下:企業子公司清單、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情況、本期不再納入并購范圍內的子公司原因及各類金額等等。如果在本期內,企業增加或者減少了控股的子公司,應當對企業當期利潤影響較大的并購過程信息進行特別披露,如果企業并未改變當期控制的范圍,需要在附注中進行詳細說明,用于投資人員進行企業財務信息的對比與分析,除此之外,還應當在財務信息報告附注中明確說明并購原因、目的。同時,應當對并購評估報告中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進行提升,加大對并購企業的資產評估論證力度,不能一語帶過,而是要利用專業的評估機構和評估經驗進行確定,包括確定并購企業的現金流與折現率等企業關鍵經營數據。
企業的注冊會計師應發揮自身專業,防止企業在合并過程中利用會計工作的復雜性開展任何盈余管理行為,降低企業審計風險,提高企業審計工作質量。首先,企業注冊會計師應當認真審查合并企業的財務報表內容與范圍,對于已經被母公司納入合并財務報表中的企業要審查企業是否真正擁有對合并公司的控制權,并且分析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控制的定義是否正確。對母公司的企業組織結構、管理層經營目標進行充分了解,進而分析出企業合并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完整,被審計企業是否存在財務報表與真實經營情況不符合的問題,以及有沒有將擁有絕對控制權的企業納入財務報表中。其次,企業注冊會計師應當與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一同對并購企業進行資產評估的結果審核,進而保證資產評估結果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尤其是要重視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過程分析。同時,注冊會計師無法對合并范圍較大的財務報表進行逐項審核,這會浪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因此可以采用抽樣審計的方式,對已有的審計結果進行充分利用,達到審計目的。最后,作為注冊會計師,還需要認真審查核實并購企業的財務報表信息,例如內部交易信息及債權處理情況,尤其關注企業存在的大額內部交易情況。
我國的證券法中對股權的配置、企業上市等都有著明確的硬性指標規定,例如注冊資本、營業收入等也有著最低要求,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無法達到規定中的要求,就會考慮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作為證券監管部門應當將上市企業的配股條件進行靈活規定,根據企業的整體水平與核心競爭力進行配股與上市的基礎條件,防止出現企業利用并購機會借殼上市的現象。同時,要加強對利用盈余管理達成上市目標的企業處罰力度,包括進行民事與刑事處罰,必須要重視對中小型投資者或投資企業的利益保障。除此之外,我國目前的審計準則已經較為完善,但是缺少對企業并購的審計制度,所以,我們必須加快進行專門的并購審計制度完善,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工作。
目前我國的去資產評估市場情況較為復雜、混亂,缺少對資產評估機構的內外部管理工作,嚴重影響著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作為監管部門,應當重視對資產評估機構資格的審查,如果發現評估機構并不具備相應的資格應從重處罰。與此同時,還要充分了解被評估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資產情況,對重大資產情況要進行現場的考察,大量收集無形資產信息,明確無形資產可能帶給被評估企業的潛在價值,評估人員要有足夠的職業經驗,有能力根據經驗對無形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切忌因成本問題縮減評估程序。進行資產評估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應用的就是成本法及市場法,具體方法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
綜上所述,盈余管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公司管理層都會采取的一種手段,想要降低上市公司并購的風險,應當從制度制定、人員管理等多個方面來控制企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提升企業對外信息提供的質量,保證對外信息的準確性,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情況,減少投資者可能造成的利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