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偉ZHANG Bao-wei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0096;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南京210039)
2019 年末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對我國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行業。為紓解企業困局,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2 次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國家有關部委、各級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新基建。
城市軌道交通(以下簡稱“城軌交通”)是新基建中的重要領域,面對新基建發展機遇,城市軌道交通供應商(以下簡稱“供應商”)在后疫情時期,應復盤疫情期間遇到的各種困難,思考在后疫情時期如何解決這些困難,采取相應措施,推動企業穩健發展。
城軌交通產業經營業務范圍廣,專業覆蓋面多,涉及到軌道交通投資建設;軌道交通工程和市政工程的設計、咨詢、監理、施工與承包;機電工程施工與承包;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與承包;通信、綜合自動化、牽引等軌道交通設備及相關產品硬件和軟件設計、開發、生產、系統集成、銷售、安裝、調試、運營和技術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國家批準的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等。城軌交通產業還關聯不同領域、專業的供應商,能帶動土建、原材料、電子通信、機電設備、芯片、軟件以及金融等產業的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應用技術發展,助力國民經濟建設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生態綠色理念深入人心,作為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基礎配套設施,城軌交通建設步入全面快速發展期。城軌交通制式也得到新發展,包括地鐵、輕軌、單軌、現代有軌電車、磁浮電車等。截止2019年末,我國城軌運營里程達到6730.27 公里,居世界第一。今年至6月10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四個城軌交通重大項目,共20 條線路,包括深圳、合肥、徐州、廈門等城市的軌道交通,里程達280.49 公里,投資總額計2306.17億元。
供應商在新基建及其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但疫情還在全球蔓延,供應商或將持續面臨發展目標、資金、人才、技術、競爭合作等方面的挑戰。
比較國際領先的供應商,國內供應商發展起步較晚,工程經驗還在不斷摸索積累中。目前,一些供應商只能承接城軌交通項目某些領域的投資建設,發展還處于跟跑階段。而且,在分析行業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還不具備根據自身實力形成科學的發展分析報告,制定成體系的發展規劃,以及根據環境變化作出動態調整發展目標和規劃的能力。
疫情造成供應商的各項經營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因此無經營收入。然而,供應商的運營費用,如庫存、到期應付賬款、員工基本薪酬等都須按期支付。此外,供應商在安排項目后續的采購、研發、生產、市場等各項活動時,還需預投資金。如前期運營存在資金使用計劃準確率低下,資金被占用甚至浪費的情況,那么資金缺口將更大。因此,供應商面臨發展資金不足甚至斷流的風險。
國內供應商偏向集中于單一系統集成和技術公開化的設備生產,一些需核心技術的軟件和芯片,以及涉及關鍵技術的產品和系統還是依賴國外進口或技術成熟的國外供應商提供。此外,供應商因技術能力限制,提供的產品或系統結構繁復、體積龐大、造價過高,影響了自身的資源配置能力,降低了市場對產品的接納程度。再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供應商面臨著涉及核心關鍵技術的設備和系統的生產、集成等技術風險。
城軌交通行業需要工程設計人才,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專業管理人才等。相比于國外優秀供應商,一些供應商雖然也招才攬才,但引才留才的文化缺失,人才體系建設不完善,人才成長渠道不清晰,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從而難以吸引各類中高端人才,甚至造成現有人才流失,影響自身發展。
雖然新基建創造了巨大的城軌交通市場,但是競爭十分激烈。目前,僅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方面,有交控科技、中車、通號城軌等7 家國內供應商,西門子、卡斯柯、上海電氣泰雷茲、龐巴迪等4 家合資供應商。后疫情時期,由于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當前國內城軌交通項目按系統、專業、或里程分成若干個標段、標的的特點,將會有更多的現有和潛在供應商參與到城軌項目的競爭中。此外,供應商從市場競爭、項目投資建設,到項目后期運維階段,都將與地方政府、上下游其他產業供應商和參與項目的同類供應商產生合作,如何實現競合共贏是值得思考的。
根據專家推斷,在新冠疫苗沒有全面普及的情況下,疫情或將是常態化現象。因此,供應商在后疫情時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和應對的情況下,應抓住新基建機遇,明確發展方向,擴充資本金,提升技術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拓新市場,與各方友好競合。
2020 年3月12日發布實施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明確了城軌建設重點:智慧乘客服務、智能運輸組織、智能能源系統、智能列車運行、智能技術裝備、智能基礎設施、智能運維安全、智慧網絡管理、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中國智慧城軌技術標準體系等十大體系工程。供應商應按照城軌發展綱要的建設重點,把握其要求,以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綠色化、自主化的城軌交通為目標,對標行業內的世界一流企業,對地鐵、新型有軌電車、市域快軌、磁懸浮列車等不同制式的城軌交通制式發展特點和趨勢進行研究,審視自身比較優勢和潛力,盤點可獲得資源,明確發展定位,制定未來發展規劃和實施路徑。同時優化內部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創新管理方式,確保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充足的資金是供應商有力發展的保障。一方面,供應商應充分開展外源融資,包括享用國家、地方在后疫情時期的惠企扶企的財稅金融政策,發行股票或債券,租賃融資等。另一方面,依靠內部積累進行內源融資,與企業股東協商增加資本公積,將內部資金、折舊基金轉化為再投資,留存收益轉為新增投資。在內外部融資時,供應商應根據自身償債能力,合理配置長短期融資金額,確保資金流動能力。同時,加強資金計劃管控,做好項目成本預算,提高資金計劃準確率。此外,與項目主體加強溝通,加速項目回款速度。通過多種方式彌補資金不足對日常運行的影響。
供應商應分析疫情暴露出的技術短板,以及后疫情時期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風險,瞄準新制式城軌交通所需的關鍵核心技術,統籌開展技術攻關。定位影響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合理分配人、財、物等有限資源,集中力量攻關亟待解決的技術。如資源有限,可逐個攻克所需解決的難題,而不是分散資源,最后因“火力不足”而一無所獲。技術攻關可采取多種方式,既可以與研究所、高校開展合作研究,又可以采用“引進、消化、吸收、研發”模式,購買涉及關鍵核心技術的設備、系統等,邊應用邊學習邊研究。同時鞏固提升現有的關鍵優勢技術,投入一定的資源開展延續性研究。在攻克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時,應考慮技術具備集成性、兼容性、通用性,為未來技術迭代的高效性夯實基礎。
新基建對城軌交通項目的設計、生產、施工技術等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質量和效率要求,人才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石。供應商應加強愛才惜才的企業文化建設,既有沖上山頂論英雄的英雄主義文化,也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團體文化,同時為人才營造發揮才能、試錯創新的工作環境。提升人才建設體系,包括掌握高精尖技術的設計人才,精通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和深諳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人才體系。拓寬引才渠道,通過校招、國內外知名咨詢機構、業界權威人士引薦等方式,加快項目規劃、設計、概算、研發、施工、建造、營運、管理、維保等各類人才的引進,為人才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激發人才隊伍活力。優化人才培養機制,跟蹤行業發展動態,明確培訓需求,不斷優化培訓方式,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知名院校、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定期對在職員工開展培訓,增強人才隊伍的“自我造血能力”。制定完善的員工激勵政策,包括企業內部分紅、績效獎勵、良好福利等,為引才留才提供一定保障。
供應商應不僅培育、強化城軌建設某些領域的獨特技術優勢,主攻優勢技術市場,還應以優勢領域為中心,打造關聯領域的技術能力,逐步擴大優勢范圍。面臨同質化競爭時,則從項目管理、運營等方面建立優勢,與其他供應商展開差異化競爭。
在項目投資建設過程中,供應商須與各相關方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合規的基礎上,維護投資人利益,以獲得投資人更多支持;為項目需求方提出合理建議,協助項目規劃的制定,參與制定項目從建設、運營到維護的全壽命周期的建設運營方案;與上下游供應商保持密切合作,確保供應鏈穩定;與項目建設關聯方,比如土建、設備供應商等緊友好合作,共同推進項目的高質量建設。
后疫情時期,雖然還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是,供應商應搶抓發展機遇,明確發展方向,動態調整發展策略,擴充資金,聚攏人才,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衛星通信技術等為基礎,加快提升城軌交通設計、建設、運維等能力,與各方共生共贏,實現自身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