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瑤ZHAO Li-yao;王子暄WANG Zi-xuan;王翠萍WANG Cui-ping;宋遠昊SONG Yuan-hao;張欣鈺ZHANG Xin-yu
(山東師范大學,濟南250000)
城鄉經濟關系是影響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問題,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因此,為逐步縮小城鄉差異,優化城鄉資源配置與要素流動,我國始終把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后,大氣污染問題成為影響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問題。由于受到自然環境、區位因素、歷史沿革等條件的制約,我國城鄉經濟關系并未從根本上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已有研究顯示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等表現依舊顯著。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問題依舊是我國在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研究課題。
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有三層意思:①改變重城市、輕農村及“城鄉分治”的傳統觀念和體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清除城鄉之間的體制障礙,消除城鄉分割,使城鄉之間人口、產品、資金、技術、信息有效流動;②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重大經濟社會政策進行重新設計,實行城鄉統一籌劃,把支持農村、關心農民、調整農業作為城市化的重要內容,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和發展;③解決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和高級化問題[1]。大氣污染是指由于人類的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過度增加,從而損害了大氣的正常功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危害[2]。本文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數據源,對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大氣污染領域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從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影響效應和大氣污染影響因素與治理對策多個角度進行梳理,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對大氣污染的影響,并整理不同視角下的環境污染治理對策與建議,科學闡述當前中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與大氣污染關系相關研究的進展情況,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
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城鄉一體化戰略和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評價指標的科學選取、規范簡潔方法的使用在定量評價方面越來越重要。自“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概念出現至今,已經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也在不斷革新。很多學者通過對評價指標綜合考慮、選取,建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構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或城鄉協調度函數,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科學準確的評價。
不同學者對研究城鄉協調發展所選取的指標體系不同,黃禹銘遵循全面性、科學性、代表性、可獲得性原則構建了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極差標準化、均方差決策法得出城鄉協調度,計算城鄉協調發展的基尼系數來衡量城鄉協調水平的區域差異[3]。王維從人口、社會、經濟等方面進行城鄉協調發展評價分析,借鑒物理學中的耦合協調模型,運用協調度模型對城鄉協調發展的程度進行評價[4]。劉晨光則從三個方面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指數,分別為城鄉經濟增長、城鄉經濟聯系和城鄉經濟差異,運用平均賦權法將所測度的三者差異值合并成一個反應城鄉協調發展程度的綜合指標,即城鄉協調發展度[5]。而張立生采用的城鄉協調發展判斷標準為城鄉經濟增長水平、城鄉聯系程度和城鄉差異三個方面。以城鄉相關系數考察城鄉聯系程度,以城鄉水平差異系數反應經濟增長狀態,城鄉差異用城鄉增長率差異系數進行衡量,以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構建城鄉協調發展度指數[6]。張雨林等通過建立小城鎮指標體系,全面反映小城鎮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反映其在協調城鄉發展中所起的作用[7];吳人堅等以自然環境、經濟生產、社會生活三部分構成生態經濟系統框圖,通過相關數據對各模塊進行發展比對,對系統過程的效率進行分析以完成對地區城鄉生態經濟系統的評價[8];姚興濤等提出RLC 預測法和DTOPSIS 動態多目標決策方法,建立以系統動力學模型為主,結合以上兩種模型和一些輔助模型的區域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模型體系(RSD),以分析協調發展的相互作用規律,探究各個因素間的合理配置方法來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9]。
對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的研究,不同的學者采取不同的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模型或協調度函數,總體來說:在指標體系的選取和建構中,要遵循全面性、科學性、代表性、可獲得性的原則,從社會、經濟、人口等多個方面,城鄉經濟的聯系、增長以及差異等多個維度來構建指標體系。在評價方法和模型上,評價方法常常與評價模型和城鄉協調度函數相互配合使用。如使用極差標準化、均方差決策法、平均賦權法、相關系數法、基尼系數等方法得出城鄉協調水平。不僅如此,還要借鑒其他學科的優秀處理方法,如物理學中的耦合協調模型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近五年來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不斷增多,研究方法推陳出新,不斷優化。
城市與鄉村是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兩大系統,均起著推動區域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兩者相互銜接、互相補充[10]。城鄉協調發展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研究城鄉兩大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11]。在已有研究中,城鄉協調發展的效應主要體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方面。
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李雪松表示由于中國幅員遼闊,長期的不均衡發展積累各地區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只有逐步改善城鄉區域二元結構差異,才能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社會經濟要素的良性互動,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12]。張博文指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舉措[13]。陳肖飛、姚士謀提到城鄉統籌問題是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課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提出,許多省市的城鄉關系都面臨復雜的困境,而城鄉協調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關系的時間即是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的途徑,也是擴大內需、推動區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14]。
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城鄉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15]。夏月華指出,農村空心化與城鄉二元經濟互為因果,必須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才能破解農村空心化這一困境[16]。湯放華提到小城鎮的城鄉統籌發展與一體化發展是我國實現新型城鎮化和精準脫貧的重要突破口[17]。張博勝也同樣指出城鄉協調發展與農村貧困治理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耦合邏輯。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關系由分離逐漸轉向融合,鄉村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升華,近乎單向流動的資源配置模式逐漸扭轉,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逐步緩解了農村貧困人口的住房、教育、醫療等保障問題,改善了農村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及人居環境等狀況[18]。
近些年來,城鄉協調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城鄉協調發展對大氣污染影響的研究較少,結論并不明確。加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對于改善大氣污染效果的研究,能拓寬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廣度,彌補此方面研究文獻的不足。
伴隨著我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資源與能源消耗量的逐漸增多,大氣污染現象日趨嚴重,廣大學者們針對大氣污染的影響因素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其中后者是主要的。
社會經濟因素方面,李軍認為,“十一五”時期NO2濃度升高主要與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和氮氧化物治理啟動滯后有關[19]。許和連、鄭玉萍研究發現我國剩余外商直接投資和環境污染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外商直接投資在地理上的集群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環境污染[20]。劉軍等人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人口聚集程度對大氣污染呈促增效應,技術水平與污染治理投入對大氣污染呈抑制效應,大氣污染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呈倒“U”型關系[21]。劉海猛就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狀況進行研究,發現大氣污染受社會經濟內因的正向影響和自然外因的負向影響,并通過回歸分析對影響因素的直接效應貢獻強度進行了排序:年均風速>年均氣溫>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第二產業占比>能源消費>植被覆蓋度[22]。寧自軍等指出交通運輸強度的提升是導致長三角都市圈城市群霧霾污染加重的關鍵因素[23]。魏巍賢等指出中國大氣污染根本原因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方式以消耗化石能源為主;二是減排激勵的過低污染排放標準難以形成;三是環境自凈功能受損[24]。劉艷斌表示,大氣的污染成都還受人口規模和人口素質的影響,人口規模的擴大會加劇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人口素質的水平與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25]。胡雪萍、方永麗運用STIRPAT 模型和固定效應面板模型對大氣污染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城鎮化水平與大氣中污染物濃度呈負相關關系,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區其發展模式更加集約化,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化,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更強一些,大氣中污染物排放反而越低[26]。
縱觀已有研究,先前對影響大氣污染程度的社會經濟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第二產業占比、能源消費、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等方面,很少有學者從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效應方面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因此,研究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應亟需得到開展。
以“城鄉經濟協調與大氣污染”為主題詞進行檢索,通過對所得的文獻進行深刻剖析,得出以下結論并提出相關展望:
①近年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的研究成果頗豐,且更具科學性、全面性,學者們在指標的選取、評價體系的構建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上也不斷進行優化。對于城鄉結構這一類復合系統,對系統協調發展趨勢進行科學評價是實現其良性發展的重要環節以及探究其與大氣環境之間關系的基礎之一。通過科學選取評價指標,使用規范簡潔的方法逐漸完善評價手段,嘗試借鑒其他學科的分析思路和處理方法,將有助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發展。
②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應,城鄉協調發展影響效應在大氣污染方面得以體現的研究成果缺乏。城鄉協調與環境污染息息相關,該類研究可以為如何進一步統籌城鄉一體化與大氣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依據。加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對于改善大氣污染效果的研究力度有助于拓寬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廣度,以彌補此方面研究文獻的不足。
③大氣污染的影響因素研究的切入點包括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等多個方面。且影響大氣污染的社會經濟因素受關注度較高,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第二產業占比、能源消費、經濟發展等方面,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效應尚不明確。已有城市群大氣污染問題解決途徑和建議多基于環境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提出,從城市群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解決城市群環境問題、改善城市群大氣污染狀況的研究尚顯不足。
研究城鄉協調發展對于大氣污染的影響對于拓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內容體系的寬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協調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產業轉型、經濟發展等一系列轉變對于大氣環境的影響還有待商榷。為了進一步分析大氣污染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定量關系與治理對策,還需要我們嘗試從多個視角出發,如協同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視角,進一步分析大氣污染與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以達到更加精準的解決不同成因大氣污染問題的目標,最終實現長期、有效的大氣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