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甜YANG Tian-tian
(安徽財經大學,蚌埠233030)
河北省農村非農就業人數比重在1985年為20.43%,2018年達到55.20%,非農就業人數迅速增長。農村非農就業增加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村居民的收入發生變化,數據顯示,2018年該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的36 倍,其中非農收入占比69.61%,而該比重在1985年僅有28.44%。所以非農就業影響農村居民收入,農村非農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研究有現實意義。
本次研究以農村非農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衡量農村非農就業水平(NFE),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衡量城鄉收入差距(GAP),并分別進行取對數處理,得到LNNFE、LNGAP。具體見1985-2019年《河北經濟年鑒》。(表1)

圖1 脈沖響應圖

表1 滯后階數檢驗結果
由于兩變量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所以確定滯后階數后可直接建立VAR 模型。結合表1 可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因此建立VAR(2)模型。進一步檢驗穩定性可知,所有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即該模型是穩定的;因果關系檢驗中,兩個原假設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被拒絕,即LNGAP 是LNNFE 的格蘭杰原因,LNNFE 也是LNGAP 的格蘭杰原因,說明LNGAP 與LNNFE 具有雙向因果關系,兩變量關系的分析合理。
表1 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非農就業比重沖擊的響應結果中,給農村非農就業比重一個正的標準差沖擊,城鄉收入差距的響應方向起初為負,響應程度在第3 期達到最大,隨后逐漸減弱并在第8 期轉變為正響應;正響應在第10 期達到頂峰后逐漸降低,最終在第15 期趨于收斂。面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沖擊,農村非農就業比重的響應方向始終為正,響應程度從原點附近不斷增強,第7 期達到頂峰后逐漸降低;非農就業對收入差距沖擊的響應時間相對較長,第45 期才趨于平穩。
上述脈沖響應結果結合實際進一步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短期內,農村非農就業比重提高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積極影響,且這種促進作用先提高后降低;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非農就業部門(農村平均收入增長降低)以及部分非農從業者遷入城市(城市平均收入提高),非農就業增加在中期內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從長期來看,農村就業結構轉變對收入差距降低的促進或阻礙作用都不顯著,此時應采取其他措施實現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能在較長時間內提高農村地區非農就業水平,緩解農村居民因只從事農業而收入偏低的現狀,但這種正向影響具有先提高后逐漸降低的變化趨勢,且在長期內不顯著。

表2 方差分解結果
方差分解結果中,LNGAP(LNNFE)對LNGAP 變化的貢獻度在1-5 期快速降低(提高),從第6 期開始逐漸趨于穩定;第30 期時,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有70.89%歸因于自身因素,29.11%由農村非農就業比重的變化解釋。LNGAP(LNNFE)對LNNFE 變化的貢獻度在1-10 期快速提高(降低),從第11 期開始增長(下降)的幅度有所放緩并趨于平穩;第30 期時,農村非農行業人數占比的變動有55.40%由城鄉收入差距解釋,非農就業比重的貢獻為44.60%,即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就業結構變動的貢獻度大于后者對自身的貢獻。
上述方差分解的結果結合實際進一步分析,得到以下兩點結論: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解釋,農村就業結構轉變對城鄉收入差距變動的貢獻度不高;雖然非農就業比重對變量自身的變化具有較強的貢獻,但是農村非農就業水平的波動有一半以上的原因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引起。
利用河北省1985-2019年時間序列數據建立VAR 模型,分析河北省農村非農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得到以下結論:農村非農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存在相互作用關系,但農村非農就業對城鄉收入差距波動的影響小于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非農就業水平變動的影響;短期內,農村非農就業比重提高有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縮小;長期來看,非農就業對收入差距任何方向的影響都不顯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能在較長時間內促進農村居民非農就業,但這種影響先提高后降低且在長期內不顯著。
基于以上結論,河北省相關部門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和非農就業水平的提高,實現城鄉居民財富分配的均等化。
第一,從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外出非農就業促進兩個角度,提高農村非農就業水平。由于農村非農就業人數增加對收入分配的平等性有利,所以政府應該從增加本地非農就業機會和促進外出非農就業兩方面提高農村非農就業率。政府通過出臺投資優惠政策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回鄉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城市相關部門要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效果,例如,通過宣傳教育改變某些企業的用工觀念、加強農村流動勞動力就業網站的建設、鼓勵大學生為農民工提供法律知識培訓或援助等。
第二,從社會保障健全、農村非農勞動力分流兩個角度,減少阻礙非農就業者收入提高的因素。因為收入差距擴大能在較長時間內促進農村非農就業,但非農就業部門(尤其是城市非農就業市場)過于擁擠不利于工資增長,所以相關部門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農村非農就業者的流動成本;除了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外,當地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資金貸款、免費培訓等方式吸引優秀外出從業者回鄉就業或創業,對農村非農從業者進行合理分流。
第三,從政策設計加強、農村農業振興兩個角度,促進城鄉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由于農村非農就業增加降低收入差距的積極作用在長期內不顯著,所以政府應適時采取干預措施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內。首先,政府應加強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處理,注重再分配。其次,促進農村農業發展,除了以非農產業發展帶動農業振興外,政府還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財政支農投入力度、加強新型農業技術的宣傳教育、為有意愿的農民提供農業知識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