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壽東
貴陽市白云區積極開展城鄉“三變”改革的新探索,搭建了城市低保戶和農村低收入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新平臺,形成了城鄉齊變的新局面,為各地“三變”改革和脫貧攻堅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樣板。
城鄉“三變”改革的關鍵,在于有優質的項目。白云區科學統籌、精心謀劃、注重創新,涌現出了以“梵華共享”項目為代表的城市“三變”改革和以“白云共享農創城”項目為典型的農村“三變”改革等一批先行示范項目。
“梵華共享”項目。該項目所依托的“梵華里”項目是白云區最優質的商業項目。一是品質高。項目由“東華里”“西華里”“梵街”三部分組成,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打造文態、生態、商態三位一體的共享空間,滿足人們吃、購、玩等休閑娛樂多重需求。二是位置好。項目地處白云城市中心地帶,位于白云區與觀山湖區交界處,緊靠西普陀寺、西南家居城,周邊匯聚多個高端住宅小區,交通便利,緊鄰貴陽地鐵2號線,同時前后分別連接金陽北路及云潭北路兩條城市干道。三是人氣旺。該項目緊靠的泉湖公園,是貴陽城市周邊人流量最集中的區域之一,為“梵華共享”項目商業活力、發展動力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白云共享農創城”項目。該項目位于白云區沙文鎮沙文村,地處G75高速沙文互通南側,西側緊靠貴遵高速(蘭海高速),東側臨鹽沙大道,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集商品交易、展示、推介、物流配套、辦公管理、生活服務等功能,運用大數據、品牌化的管理運營模式打造果蔬、茶業、海鮮等農副產品、酒店、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體。該項目以“農創城”為依托,切實落實“菜籃子工程”,更好實現“黔貨出山”。“農創城”主要規劃農產品、農副產品、水產品交易區、凍庫、公寓等區域,是白云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
“梵華共享”項目模式。該項目是以“梵華里”商業項目為依托,充分運用擔保、融資、信托、貼息等金融手段,積極整合財政資金,發揮區屬國有平臺公司的帶動作用,使困難群體有資金可投資,投資有收益。此項目計劃運行十年,區屬各鄉(鎮)分別成立由困難群體組成的“梵華共享合作社”。由農商行向“梵華共享合作社”發放“脫貧專項貸款”,通過貸款讓低收入群體獲得投資資金。獲得資金后,“梵華共享合作社”將資金投向“梵華共享有限公司”,獲得經營收益后,合作社把股份紅利分配到每戶困難群體。讓白云區城市低保戶和農村低收入群體在參與項目商業運營中獲得收益。
該項目10年內可為參加“梵華共享”項目的困難群體獲得投資總收益每戶預計為75000元,困難群體投資收益將按照一年分配一次的方式進行分配,每戶年均收益預計達7500元。目前該項目已發放首筆共享收益金600萬元,惠及白云區城鄉所有貧困群眾共1538戶2800人,每位股東(每戶)領到“梵華共享”首筆收益金3000元。
“白云共享農創城”項目模式。該項目采取“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致富能手+農戶”模式實施的農村“三變”改革項目,成立“貴陽白云沙文共享農創農民專業合作社”對項目進行管理運營,貴陽云城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沙文鎮國資公司、沙文村集體、沙文村村民等共同投資入股,轄區失地農民、被征地拆遷群眾等通過入股、就業等方式,參與項目共享運營,共同增收致富。該項目計劃運行時間為10年,項目運營產生的利益鏈接到貴州省各地(州、市)及水城縣、雷山縣、長順縣等貧困地區。
項目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老百姓共享項目紅利。加入合作社的沙文鎮沙文村失地農民、被征地拆遷戶參與共享農創城運營,使村民變為股東,并享有投資收益分配權,獲得長期的投資收入,真正意義上實現“三變”。二是搭建“流動”+扶貧共享平臺。在保障參與合作社各類成員利益的前提下,項目內規劃4000m2區域作為共享專區。“流動”共享區主推除貴陽市以外的地(州、市)區域的農產品,通過每月明星推薦銷售方式,按各地農產品的成熟或出產季節進行專屬月推廣;扶貧助困共享區主要針對水城縣、雷山縣、長順縣白云山鎮三個貧困地區開設,實行展銷免租方式,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推廣;特色共享專區采取租金減半方式對貴陽市內的農產品進行專區推廣,提高貴陽市級、區級農產品知曉度,創建本地品牌。三是構建產業利益鏈接。針對全區建檔立卡的困難戶,由區國有企業設置免費專區攤位、提供就業崗位對其進行產業、就業等幫扶。合作社社員、區國有企業、鎮國資公司按股份獲取投資收入。
在城鄉“三變”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農(市)民是主角。具體來說,就是政府要搭臺,企業要唱戲,農(市)民要參與,將政府、企業、農(市)民三方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形成推進“三變”改革的強大合力。要充分依托中央省市政策對“三變”改革工作的支持,通過政府優先配置資源、資金,讓城鄉低收入群體享有股份權利,廣泛宣傳發動,引導、吸引城鄉群眾自愿將資源、資金等入股。要掀起學習宣傳“三變”改革的熱潮,大力宣傳“三變”改革的重要意義,為“三變”改革發出好聲音、營造好氛圍。樹立城鄉群眾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強化主人翁意識,形成“價值共識”,激發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凝聚發展主體力量,這樣才能使得“三變”改革深入見效。
“三變”改革項目的推進和運營,有沒有好的經營主體來承接是前提。要選擇商業價值高的項目,引進實力強、有社會責任感的龍頭企業作為合作經營主體,牽頭開展共享項目,履行社會責任,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向農(市)民提供更多優質項目。采取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強化招商選企,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做實產業項目,引進更多優質產業,以強勢合作伙伴、優質項目增強項目競爭力,通過優質產業項目,吸引群眾以資金入股、以資源入股的方式合作,形成收益,讓群眾股份實現增值。
城鄉“三變”改革產業是支撐,只有產業壯起來,才能將“死資產”變成“活收益”。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選擇鄉村“三變”改革項目的過程中,要根據本地自然資源、勞動力狀況和產業基礎條件因地制宜選準產業,要充分咨詢相關專家意見,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結合新型經營主體分布和目標市場布局,編制蔬菜、茶葉、生態家禽、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發展規劃。圍繞促農增收和脫貧攻堅,結合貴州綠色農產品“泉涌”工程實施,選定特色優勢產業,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整合資金投入,加快“資金變股金”。從資金整合入手,強化金融策略,加大各類資金整合力度,激活資金使用效益,使一次性投入變為持續性增收。資金主要來源可分為合作社資金、企業資金、農(市)民自有資金、政策扶持資金四類,其中政策扶持資金為財政資金,其他屬于社會資金。合理配置各級財政投入到鄉村的發展類扶持資金,推進財政資金轉為股金。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將資金量化為股,注入項目資金池,積極引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推進城鄉“三變”改革,農(市)民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要積極引導農(市)民參與“三變”改革,突出生產資料共有、生產主體共建、生產受益共享,引導基層群眾的分散資金參與改革。搭建規范的投融資平臺,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國有和私營企業、社會民間資本投入到“三變”改革中來。同時,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高效的城鄉“三變”項目及資金的管理與監督機制,重點抓好項目與資金的協調配合和管理監督,真正讓資金發揮效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確保股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