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馮朝陽
事業單位,作為一項國家立項的機構,是指在政府的主導下,從事公共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他們主要的任務便是服務于民眾,開展相關的福利事業以及推動社會的有序發展與進步。他們不是以利潤為目的而建立的,其日常經營主要依靠國有資產,例如政府資金與國家補貼等。隨著經濟的開放與發展,國家對公共機構的關注日益增強,資本的投入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過去的管理模式仍然較落后,財務會計制度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較低的資本利用率,落后的管理模式,缺乏風險意識等,這些因素都造成了財務緊張的狀況,最終嚴重阻礙了公共事業的順利開展。所有的經濟體都離不開會計,會計是控制與監督經濟活動的武器與手段。
1.由于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處于滯后的狀態,而如今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陳舊的法律已經不適用當下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而且部分事業單位的相關會計財務人員,也缺乏相應的認知,對于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并且仍然不具備建立與本單位相適應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存在著制度上的守舊問題。
2.內部控制和監督機制膚淺,監督效果無法落實到位。目前,由于系統管理的限制,中國的公共機構通常能夠獨立招聘和雇用財務人員。財務人員直接在單位的領導下。財務人員資金包括在單位的財務預算管理中,并由單位控制。上級領導對于財務工作可能也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對于財務人員甚至沒有任免權等,無法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
3.許多事業單位循規蹈矩,對于財務工作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人員,包括一些領導官員,認為財務工作只是為了支付現金,整理報表和支付工資,甚至認為相比于財務,財務會計更像行政人員,它根本不需要高素質的人員。與此同時,財務人員普遍也故步自封,對于單位的收支狀況、統計分析等的能力也非常欠缺,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能完成基本的工作,無法為單位運營提出切實建議等。
4.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必然也是呈現上升趨勢的,因此會計內部控制對資產的控制能力相對而言是越來越弱了。部分事業單位由于對相應行業的控制制度不明晰,盲目自信,購入資產,造成后期運行維護困難甚至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造成虧損等。
1.完善財會制度,優化內部環境。在任何機構中,財務部門的作用和職能均不可忽視,也不能簡單的將其視為收發工資的行政人員。對于第一線接觸單位財務狀況的人員,對于單位的運營狀況、經營流向等應有切身的認識。財務存在于每個部門,并反映在所有活動中。要改革現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建立健全可行的部門規章,形成良好的內部環境。單位管理負責人應高度重視。除了檢查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加強制度建設外,還應更加重視對單位內各單位負責人的培訓。因此,管理層應發揮榜樣作用,合理規劃時間,組織領導者參加研討會,并積極了解單位的內部控制狀況。特別是,財務會計部門要重新定位,不僅要在賬目記錄和報表中顯現自己的職能,還要積極參與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根據各項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資金使用,避免資金回籠不足或浪費等情況的發生。
2.強化風險意識,做好防范工作。許多公共機構的管理領導者與從業人員對現狀感到放心,他們認為事業單位接受政府的引領,并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只要他們按照制度行事就可以安心無事。實際上,許多事業單位同樣面臨著財務風險。不以利潤為目標并不意味著沒有必要考慮成本。即使對于公共事業,相關活動也將產生相關費用并需要足夠的財政支持。計劃經濟下的管理制度已經不適用于當下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狀況,如果一直安于現狀,必然會積攢下諸多風險,在未來的某一時候可能會集體爆發等,因此需要完善與落實內部控制制度,強化風險管理的意識,做好防范工作。
3.提高人員素質,規范人員行為。許多財務風險的成因是由于人員自身的素質、意識不足而造成的,因此提高人員素質顯得尤為重要。財務會計在事業單位中滲透進每一個部門之中,它的工作質量與許多因素息息相關,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從業人員因規范自身行為,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素養,也要有內部控制的意識,一切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自身的行為。
隨著事業單位的事業版圖不斷擴大,面臨的財務風險也越來越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必須加強內部控制,對單位的財務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管理,才能提高事業單位的抗風險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為公共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