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景露群
新時期,精準扶貧項目不斷推進,在彰顯我國政府職能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而政府工程跟蹤審計主要是審計機構人員在國家法律規范文件的指導下,利用專業技術,對政府工程項目投資立項、施工、驗收等各環節真實性、合法性、效益可達性進行評價的過程。通過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可以及時發現政府工程運行期間存在的風險因素,及時采取規制措施。基于此,對新時期提升政府工程跟蹤審價質量的策略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政府工程
政府工程主要是在某一區域、或者某一經濟行業發展為目標,以政府財政資金為投資主體,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主導的非營利性公共項目。
政府工程跟蹤審計
政府工程跟蹤審計主要是相關人員在政府政策法規、指導方針的約束下,面向政府工程決策、準備、竣工、實施等各個環節,實施的系統審計工作。跟蹤審計涉及了工程績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內容。
審計人才力量薄弱
新時期,專業性強、牽涉面廣、事務復雜的政府工程跟蹤審計要求審計方具備計算機、法律、工程、財務等多方面知識、技能。但是審計市場中多數審計人員為財務類人員,缺乏財務與工程學科復合型人才,阻礙了政府工程跟蹤審計質量的有效提升。
社會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
新時期,獨立性成為審計工作根本屬性,也是審計工作客觀公正性的保證。但是由于現階段部分沒有納入年度跟蹤審計計劃的政府工程由項目法人負責。而項目法人的介入,極易導致審計人員無法正確區分項目管理權、審計監督權界限,增加了審計失誤風險。
審計成果轉換率不高
新時期審計成果轉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為審計監督工作法律地位不高、利用層次低。而這一問題的存在,也導致審計成果對執法機關、被審計工程建設單位、黨政機關等外部使用者及審計機關內部使用者影響力不足,限制了審計成果的有效應用。
培養專業人才團隊
新時期,政府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涉及的知識、技能具有較大差異,因此,為了促使審計工作人員適應政府工作跟蹤審計要求,應以多學科、多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鼓勵在職人員積極進取,引入更加優秀的多學科人才,進一步擴充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團隊。
一方面,針對新時期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力量不足情況,審計機關可以積極招考綜合能力強多學科人才。并在審計市場制定激勵制度,鼓勵相關專業人員報考相關執業證書,為政府工程跟蹤審計提供充足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考慮到政府工程跟蹤審計相較于事后審計而言事務處理更加復雜,因此,應鼓勵在職人員學習貿易學、工程造價、經濟性、計算機、財政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知識。同時搭建更加廣闊的信息交互平臺,鼓勵跟蹤審計人員與工程人員進行信息交互,以便為跟蹤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實踐提供充足機會,全面培養其邏輯推理、綜合剖析、實際操作能力。在內部跟蹤審計人員培訓教育工作開展前,可以全面搜集與政府工程跟蹤審計相關的咨詢資料、施工合同、造價控制資料、設計圖紙、招標文件、立項批復文件及現場探勘資料,促使內部跟蹤審計人員初步了解新時期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對自身的要求。隨后在內部跟蹤審計人員培訓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促使內部人員了解政府工程全過程跟蹤審計的重要性,可以“動態控制”為重點,以跟蹤審計與結算審計的區別為切入點,利用實際案例,為被培訓者全面闡述政府工程跟蹤審計過程影響因素。在這個基礎上,從簽證關、工程變更、工程索賠、工程概算及預算、工程付款等方面,構建一體化知識培訓教育體系,促使內部人員逐步摒棄以往分段管理理念,構建全過程動態管理思維,為政府工程跟蹤審計效益提高奠定基礎。
提升審計成果轉換率
審計成果應用是新時期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工作開展的主要目標,因此,為了突破審計成果轉換壁壘,相關部門可以從后續審計管理、審計質量控制、整改監督渠道拓展等方面,構建審計成果轉換加速機制。
1.在下一階段政府工程審計、或者前次審計工作結束后,可以督促上一階段審計問題相關方進行問題整改。逐步形成政府工程跟蹤審計閉環機制,彌補跟蹤審計漏洞。同時根據政府工程審計特殊性,可以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鼓勵各參建方通過網絡平臺加入到跟蹤審計及問題整改后續跟蹤工作中,保證審計成果轉換率。
2.全方位貫徹以審計機關為主體,以社會審計機構為輔的原則,啟動社會審計機構協同運作體系。在社會審計機構協同運作體系中,審計機關、社會審計機構形成了雇傭者、被雇傭者的關系。一旦被雇傭者出現審計質量不高問題,審計機關可以通過聘用合同解除的形式,對被雇傭者進行懲戒。在這個基礎上,為了提高懲戒代價,可以進一步強化“審計機構+中介”模式違約管制,提高違約審計方入行門檻,以形成震懾效應。
3.為了保證政府工程跟蹤審計中整改任務的有效落實,可以在法律層面明確審計方監督地位。同時拓展監督渠道,聯合財政、項目內部審計、檢查等部門,形成監督聯合體系。并制定更加完善的政府工程跟蹤審計結果公布制度,通過提升政府工程跟蹤審計結果透明度,鼓勵社會公眾及其他相關行業參與政府工程監督,保證政府工程跟蹤審計結果的有效應用。
維護社會審計機構獨立性
新時期,社會審計機構已成為政府工程跟蹤審計工作開展的主力軍,因此,基于社會審計機構獨立運作與其監督作用發揮間緊密聯系,應從審計工作定位、社會審計機構選聘、審計機關行政管理三個方面入手,全方位維護社會審計機構獨立性,為政府工程按質按量按時完成提供保障。
針對以往沒有納入年度跟蹤審計計劃的政府工程,為避免項目法人介入對社會審計機構跟蹤審計獨立性的影響,可以將上述委托模式取消,而是由審計機關作為代理方。通過審計機關對社會審計機關能力、誠信、資質進行全面分析,可以構建兩級社會審計機構備選庫,對備選庫內社會審計機構進行動態管理,優先選擇一類社會審計機構。以便在保證社會審計機構在政府工程跟蹤審計中的獨立性的同時,形成良性競爭機制,促使社會審計機構更加注重自身工作質量。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審計監督職能的要求,可以結合政府工程要求,明確社會審計機構角色定位。即社會審計機構應充分響應政府部門提出的廉政建設要求,依據獨立性、客觀性原則,參與政府工程建設全過程。同時在“到位而不越位”理念的指導下,主動與各參建方溝通工程實施階段出現的問題。并利用書面形式,定期向建設方反映,降低不必要糾紛出現。審計機關自身獨立性水平對社會審計機構獨立性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為避免審計機關受制于被審計單位問題出現,可以賦予審計機關更多自主權利,促使其可以獨立選擇社會審計機構、監督并控制被審計單位行為,保證高質量審計產品的順利獲得。
綜上所述,政府工程具有工期持續時間長、項目投資金額大、事務涉及環節多等特點,只有對其進行過程嚴格監督控制,才可以避免國家資源及財政資金浪費。因此,國家審計機關應摒棄以往偏重項目建成后合規性審計的方式。而是從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入手,根據具體項目特點,構建跟蹤審計體系。并搭建兩級社會審計機構備選庫、社會審計機構協同運作體系,從根本上提升跟蹤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