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云燕
1.含義。內部控制,是指某單位為實現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
2.現狀。根據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工作指引、上交所內部控制指引與守則等,國內上市公司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主板上市公司自2012年起強制披露內控信息。
1.設計缺陷?;谀壳皟炔靠刂茝娭贫ㄆ趯徲嫴⑴兜囊笠约皣衅髽I管理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國有企業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至少是符合相關規范要求)的內部控制體系。但是,仍然存在體系規范不能與企業經營有機融合的情況,內部控制體系不能反映企業特點及經營需求,內部控制體系提升、規范企業管理的作用難以落實。部分企業內控體系的建設和運行中,存在未將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在體系中落實到位的情況,削弱了內控體系對于企業運營的指導性作用。而目前的政策法律,尚未形成對非上市名營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強制性要求或規范性文件,導致非上市民營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方面就相對滯后了。而非上市名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建設,不斷提升其規范化運作水平,對于企業本身乃至于中國經濟運行質量,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執行及信息化缺陷。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受人員行為習慣、環境氛圍、管理層授權等方面的影響,內部控制體系往往很難得到有效運行,實際執行情況和體系要求兩張皮。通過信息系統,固化內控要求及流程,減少人為影響因素,是內控體系有效運行的主要手段。但是,受成本費用、管理層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內控體系信息化程度仍然較低;企業在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也未能將內部控制有機融合。
3.先進管理工具和體系層出。在部分上市公司,先后陸續引入多種先進系統化管理工具,各管理工具之間關系不明,層次、主次不分,但部分內容重復。極大地增加了員工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同時也造成了企業成本費用增加,加重了企業負擔。
4.內部控制環境氛圍缺失。主要為受企業文化、行為習慣等情況,導致企業自上而下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維護、運行及監督不夠重視,未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
1.內控信息強制披露。通過內控信息強制披露,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運行、監督情況進行公開,從以下方面實現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1)內控信息向會計師事務所強制披露,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對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外部監管、自覺提高經營質量及合規管理具有重要意義。(2)內控信息向股東、監管機構及銀行、債權人、員工等利益相關方強制披露,加強內部控制內外部監督管理,從而提升企業披露的財務信息的準確、及時及完整性,在提高股東投資決策效率,保障股東利益;提高監管機構監督管理效率,及時完整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從而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利益相關方加強對于企業價值等方面的判斷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意義。(3)同時,通過內控信息強制披露,可以治理企業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漏洞,尤其是在設計方案上存在的問題與運營中的錯誤,還有企業的管理層誤差、業務部分的缺陷、數據模式系統方面的缺陷,促進企業規范、有序運行,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降低企業風險。目前,國內上市公司要求內控信息經審計后強制披露,而非上市公司無相關要求,因此,建議:非上市公司內控信息強制審計并披露;不斷改進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的內容及格式要求,可以參照行業信息披露規定,對不同行業上市公司內控體系進行分類管理。
2.加強組織管理。加強內控信息形成的各環節的組織管理,進一步明確治理層、管理層、管理部門及經營單位及人員、中介機構在內控體系建設、維護、運行、監督、內外部監管等各環節的義務和責任,建立問責機制。
在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對于加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內部控制體系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企業管理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并將之不斷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運用、改進,同時充分重視內外部經營環境對于企業自身內部控制水平的需求并借以改進,從而達到內部控制水平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