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眼睛有什么用?
看東西呀。
這個答案太土了。
我們討論的是“科學”的事,用詞必須高端大氣上檔次——
接受信息!
醉后打虎
據研究,你獲取的信息,80%以上來自眼睛。
當然,我們不抹殺“別人”的功勞:耳朵聽樂音雜聲,鼻子聞香臭焦腥,嘴巴嘗酸甜苦辣,皮膚辨軟硬燙涼……
但從“量”上,不得不將冠軍拱手相讓給眼睛。不信?武松為證!
武松吞酒十八碗,踉蹌來到景陽岡。迷迷糊糊地在大青石上剛躺倒,忽見一陣狂風,亂樹背后跳出一只斑斕猛虎。武松叫聲“啊呀”,醉意全消,瞬間完成了下石、拿棒、閃躲一連串動作。老虎連連向著武松騰空一撲,腰胯一掀,用鐵棒似的尾巴一剪。說吋遲那時快,武松一一閃避,角度精準,老虎一再落空。
武松瞅準時機,掄起哨棒,大力暴發,猛地向老虎劈去,卻被樹一擋,哨棒折成兩截。老虎大怒著又撲了過來,武松一跳退出十步遠,見老虎兩只前爪就在眼前,他干脆雙手按住老虎腦袋,提腳往老虎臉上、眼睛上猛踢。
老虎咆哮掙扎,爪子扒起兩堆黃泥,身下成了一個土坑,卻被武松一手按住,一手一連六七十拳,打得它眼、嘴、鼻子、耳朵里直進鮮血,沒多久便癱成一堆,成了一個“錦皮袋”。
怕老虎沒死,武松找來半截哨棒,一陣棒打,老虎徹底斷氣。
武松想把老虎拖下岡,雙手去拖老虎,可哪里拖得動——他手腳已酥軟。
原來,武松遇到老虎后,心理、生理、行為上一切對制服老虎有利的東西統統被“應激”出來了。老虎死了,應激“退潮”。
如果讓武松在舞臺上表演打虎,就不會那么熱血沸騰、靈敏超群、力大勝虎。
而那只大虎,面對超人武松,才做出了應激反應。不信,看它吃飽后,能否那么快就刨出一個大坑!
“應激”,就是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
用詞那么“高大上”,你懂的。
應激見高下
生物的反義詞是什么?
死物
哈哈,開玩笑。不過,“死物”跟生物確實是相對應的,因為,它們沒有生物的特征。
生物會生長,會繁殖,會對環境有感受并做出反應。
你給桌子釘釘子,它不會躲避;你把鉛筆削成尖,它不會反抗。
你正走路,突然一個人沖過來,你渾身一激靈,往后一躲,做出反應;一只從未洗過澡的狗狗,被突然丟到水池里,也會又撲又跳,做出反應。
感受環境、做出反應,是生命的根本特征,其中,“應激”是一個重要標準,因為應激,必須對外界有感受。
應激能力越強,意味著信息感受能力越強。
從武松醉后打虎,可以看出,視覺,也就是眼睛感受到信息、調動起應激反應,是占了所有感受的絕對多數。
當然,其他感受不是一點沒用。比如,大冷天你打開水龍頭洗澡,沖出來的是冷水,你的身體立刻肌肉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神經緊張——這是皮膚引發的應激反應,等等。
恐龍霸眼
視覺如此重要,以致人類開發的人工智能中,視覺識別占了很大比例,攝像頭就是一種,又被稱為電子眼。通過它,可以監控交通、給遠方的病人開刀、開國際視頻會議……
雖然如此,在生物中,人類的眼睛并不是“全面領先”的。
我們主要跟動物比。
至于植物,雖然沒有眼睛,但有科學研究說,植物可能具有某種類似于視覺的功能,甚至有的植物可能擁有和眼睛相仿的器官。
眼睛為什么能看到東西?因為光進入眼睛的視網膜,而視網膜里有感光細胞,感光細胞的視蛋白吸收光,光被傳達到視神經、大腦視覺中樞,于是,就“看到”了。當然,這個過程有眼球其他“部門”的協作。
研究發現,一些寄居在別的植物上生存的植物,居然會改變自己葉子的顏色、形狀,以便與“房東”的葉子相似,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有“觀察”能力。還有的研究發現,有的植物某些細胞器的蛋白,可以讓植物獲得簡單的“眼睛”作用。
畢竟植物的“眼睛”不那么明顯,所以來看看動物的吧。
很多雄鳥羽毛絢麗,主要是用來吸引女朋友,以便獲得“結婚生子”的機.會——剛說了嘛,生物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繁衍啊,所以,越燦爛,吸引力越大。
我們感嘆羽毛艷麗,可你知道嗎,在雌鳥的眼睛里,那是更加的五彩繽紛,因為它能感覺更多的色彩。
你也許聽說過可見光與不可見光,這其實是人類根據自己的視覺能力劃分的。人類的視覺細胞,能感知到可見光的紅藍綠三色,稱它們為“三原色”;能感知的其他顏色,實際是三原色之間相疊而成的。
而有些動物能看到不可見光的紫外光,它們的“視界”當然更絢爛。
據說,人眼“落后”,是恐龍壓制的結果。雖然2.5億年前還沒有人類,但漸漸進化出了原始哺乳動物——人類是高級哺乳動物。
由于恐龍稱霸,哺乳動物只能夜間出來覓食,所以,眼睛只要適應微弱的夜間光亮就可以了。直到恐龍滅絕,哺乳動物才有機會行走于光天化日之下,視覺才得以進化。
恐龍屬于爬行動物,而鳥類起源于爬行動物,所以,哺乳動物的視覺進化時間短,遠遠比不上一直在地面生活的爬行類和鳥類。
視力檢查有一個項目——色盲測試。想開車的人,一定要檢查這個項目。
確實有人不行,而且多是紅綠色盲,這樣的人當然不能開車,無法分辨紅綠燈呀!
奇怪的是,男性色盲居多。
原來,是進化開的玩笑。人體細胞的一個細胞核中有46條染色體,它們總是兩條兩條地長得差不多,可以配成對,46條就配成了23對。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做“常染色體”。剩下的一對,女性的是兩條“X”染色體——XX;男性的是一條“X”染色體加一條“Y”,染色體——XY,雖然不一樣,可也配成了對。
每條染色體上通常含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上包含許多個基因。
三色視覺中的藍色視蛋白基因在常染色體上,紅、綠是隨著進化從藍突變而來,它倆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
兩條X肯定比一條“保險”啊。藍色,不管男女都有“備用”染色體,所以很少見到藍色色盲。
紅綠對女性也一樣。而男性的紅或者綠色基因壞掉了,那么立即“歇菜”——色盲。
視覺與精神
視覺里面還有一些與“看到東西”無關的“零件”,比如瞳孔。
當光強烈的時候,眼睛的瞳孔就縮小,讓光進來少一些;暗的時候,瞳孔就擴大,讓光多進來一些。如果瞳孔不調節,不但不能清晰地看到東西,光還會損傷眼睛。
人類這上百萬年進化來的本領,應對的是太陽光。現在的不夜天,還是近百年的事。所以對夜間的一些“不正常”光線,進化跟不上趟,無法對付。
現在不光是夜晚的燈光,夜間開著的手機、平板等,也屬于“不正常”光線。雖然調成夜間模式后,稍微好些。
據調查,成年累月地在夜間接受“不正常”光線的刺激,嚴重的會引發焦慮甚至抑郁癥等問題。
科學彌補
面對進化“弱勢”,人總要設法改變些什么。
比如,培養出了類似人的視網膜,再生新的感光細胞,最終目標是移植到失明人的眼中,給他們帶去光明。
運用視覺神經學、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讓實驗動物同時看到可見光與紅外光,已經嘗試應用,最終目標是,突破恐龍的壓制,賦予人類超級視覺能力,修復視覺疾病,比如色盲。
無字天書
開學前,用稍厚的橙色紙給班上的好朋友寫信。
用黃色熒光筆寫。
用普通橙色水彩筆涂抹.掩蓋熒光筆的筆跡,但要涂抹整張紙做偽裝。
友情提示:小小紙張,寥寥數句就可以了,否則手太累。
如果同學問是不是寄錯了信紙,你也紿個友情提示:
請放任特殊的燈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