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跳……”隨著倒計時的結束,身穿泳裝的男女老少沖破警戒線,像脫韁的野馬向大海奔去。新年伊始,荷蘭席凡寧根海灘,上萬人沖進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大多數人“濕身”之后馬上以最快的速度折返,但也有不少人冬泳一會兒再返回海灘。尖叫聲、歡呼聲不絕于耳,場面蔚為壯觀。荷蘭的“跳海”迎新年活動始于1960年,當時只是一個游泳俱樂部的小活動,意在用勇氣戰勝寒冷,熱情擁抱新的一年。后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已經成為荷蘭辭舊迎新的一項傳統活動。2020年,全荷蘭“跳海”地點有127處,總共有6萬多人參加。
面對茫茫的大海,很多人會心生畏懼。面對冰冷的海水,更多的人會選擇退卻。但對于在每年第一天義無反顧沖向大海的荷蘭人來講,大海是戰勝寒冷、畏懼的戰場,是與更加勇敢和自信的自己相遇的舞臺。當地一位老人對我說,他每年都來參加“跳海”活動,從海水里走出來時并不感覺冷,只感到渾身熱血沸騰。生活如大海,也需要勇敢面對。只有不斷挑戰自我,才能使生命不斷得到提升。

?“跳海”者踏浪而歸。(左)中國小伙與朋友合影留念。(右)

?身著荷蘭傳統服裝的婦女在海水中開懷大笑。
在印度,大大小小的神廟十分常見。我住在一處開放性社區,這里就有一座印度教神廟。神廟有著平房小樓、玻璃神龕,以及大理石地板,顯得相對現代。與中國寺廟不同的是,印度教神廟幾乎沒有 “煙火”——信徒們大都不會“焚香禱告”,只是把新鮮花果供奉給廟里的神主。而不同神主喜歡的“食物”也不一樣,如象王神愛“吃”酸奶米飯和印度甜蒸餃,毗濕奴則對椰糖黃扁豆、糯米、黃油和菠蘿蜜“情有獨鐘”。我經常在早晨看到,信徒們買來鮮花蔬果,拿到神廟門口,氣定神閑地脫鞋、凈手、入廟、敲鈴、供奉、祝禱,然后離開。一個普通印度教徒的一天就從這樣一場宗教儀式中開始了。
前不久,我在科威特開車,途經一座壯觀的跨海大橋。我欣賞著湛藍的海水以及兩岸高高低低的建筑,仿佛在畫中行走。這座大橋名為薩巴赫,全長36公里,造價36億美元(約合248億元人民幣)。大橋將科威特首都與該國北部海岸連起來,3小時的車程縮短至30分鐘。車開了沒多久,我就在南岸看到科威特正籌建的超大城市“絲綢城”,并在采訪中了解到,薩巴赫大橋正是“絲綢城”的前期工程。“絲綢城”以復興古代絲綢之路為理念,設有國際機場、免稅貿易區等。而且,“絲綢城”一旦在2035年建成,將成為連接中國新絲綢之路的樞紐。原來,薩巴赫大橋如此不簡單——它不僅是海灣小國的“大手筆”,還是一座通往中國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