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向公眾普及了缺失的科普知識,以及重新審視敬畏自然之道。同時也為人們明晰了很多認識,比如真相對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專業人士在風險社會中的價值。當危機來臨時,我們要問:誰來甄別謊言與真相?專家們在決策中又是如何擔負起社會責任的?
面對危及公眾安全的重大疫情,尤其是面對一場新出現的疫情時,應該如何決策?如何做出判斷?也就是怎樣處理專業知識與行政權力的關系,行政決策體系應該如何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判斷?在疫情早期預警中,唯有將專業人士放置于C位,整個社會體系才會有一個良好的應對機制。而置于C位的專業人士應該由流行病學家、一線臨床醫生和病毒學家組成,專家學者們應該遵從學術倫理,將公眾利益置于首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公眾利益的“守門人”。
面對科學認知尚不完全明確并在不斷變化中的突發性疫情,行政力量和行政機制的一統天下,常會呈現治理失靈。所謂現代治理體系和能力,就是要把專業人士的意見充分納入到行政體系中。此次武漢突發疫情中,如果從一開始,專業知識和專業判斷能在治理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時段、每一個場景發揮其應有的力量,事情也不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當然,專業人士除專業分工外,還須有專業精神——對工作極其熱愛和投入,并擔負對公眾利益的責任,只有這樣,他們的“權威性”“公信力”才叫得響,公眾才會認為“專家說了,可防可控,我就放心了”。
現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風險社會,即指由于某些突發事件可能導致或引發社會災難。風險社會越來越依賴專家系統,但專家系統本身也在風險認知和決策判斷上存在問題,受制于權力和利益,因而權威性受到質疑。因此,專家必須強調自由探索的精神,培養學術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擔起公眾安全“守門人”的重任。?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總第9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