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在我們與世界之間建起一道隔離墻,帶給我們安全感。回溯口罩的歷史,也是回顧醫學衛生發展的歷史,是人類對抗疾病與消解恐懼的歷史。
以布遮面
古代的口罩看起來沒什么技術含量,臉上綁塊布片就成。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祭師就帶著“口罩”。
還有一種職業的人群同樣在臉上圍塊布,卻總算跟衛生搭上點關系:食品衛生。據馬可·波羅記載:“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有人考證說那塊布不簡單,是用蠶絲與黃金線織成。
在歐洲,早年醫療產業被巫師所把持,真正的醫生勢單力薄。瘟疫盛行時,醫生四處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漢們覺得醫生搶了自己的生意,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騷擾追打。醫生只好用紗布遮住面目,讓巫師認不出,以防遭到報復。
空氣中細菌的存在
1861年,路易斯·巴斯德用他那有名的鵝頸瓶所做的實驗有力地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
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于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醫學界創立了無菌外科。同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
在口罩應用于醫學之前,無菌外科手術的規范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但并沒有使用口罩進行防護,醫生手術時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
隔絕病菌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了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于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采納萊德奇的建議。于是,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和推廣開來。
萊德奇推廣的口罩,只不過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紗布,它包扎得既緊又不舒服。1897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濕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