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業
摘 要: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城鎮化的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原有的城市化景觀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從追求物質文明轉化為追求精神文明。舊城景觀設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礎,在保證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環境改造,為人類創造舒適、環保、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文章針對目前舊城改造景觀的發展現狀,從設計和經營的角度分析舊城不同類型的景觀綠地,說明景觀產品如何在低能源條件下獲得良性的生態循環,實現舊城景觀改造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關鍵詞:中小城市;舊城景觀;設計改造
舊城綠化改造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小城市舊城景觀設計同樣是激發老城活力和生機的有效手段之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舊城改造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景觀設計作為改造項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提升城市的面貌,對環境污染也有一定的治理作用,也是實現綠色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一、分析舊城改造現狀
(一)土地資源不合理開發
隨著城鎮化的建設速度加快,大部分老城區改造以高經濟效益為目的,沒有合理開發土地資源。一些開發者無視現代城市規劃中工程高度和容積率的標準,開發強度值超標,對城市基礎設施空間的預留不足。雖然眼下能夠完成老城區的改造,但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密度不斷增長,老城區的環境質量很難改善。
(二)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多樣性
中小城市舊城改造的針對性比較強,一般都是對某一區塊進行獨立改造,開發商只注重改造的區域,在辦完相關的手續后,從最基礎的設施開始,重復建設,這對未開發的區域和周邊的區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的甚至破壞了城市的道路交通,使得舊城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科學的開發[2]。
(三)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
現如今,許多開發商在舊城改造項目中,目光短淺,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沒有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導致在舊城改造中,只重視設施的建設,忽略了綠化的建設,耗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改造的框架雜亂無章,人們的支持率低,嚴重阻礙了舊城改造的可持續發展。
(四)不重視歷史文化、植被保護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舊城的生活設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許多城市都在進行舊城改造。在舊城改造中,許多開發商在改造時會忽視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和建筑風格,抹去舊城原有的文化內涵,破壞傳承下來的文化和綠植,這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吻合。
二、舊城景觀改造原則
(一)土地高效利用原則
土地是基礎設施及綠化設計的基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對舊城改造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土地是固有資源,如何最大化、合理地應用土地,是舊城改造面臨的問題。要合理高效地應用土地,就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建設立體化的景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構建人與綠化環境之間的立體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能源的節能高效原則
隨著我國經濟爆發式增長,城市化建設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能源不足限制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能源問題更是舊城景觀改造的重要環節,堅持能源的高效性原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能源的高效性并不意味著節約能源,而是站在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理解層面上,從根本上改善能源緊缺問題,并堅持能源高效性原則[3]。
(三)植被配套規劃的生態原則
在舊城改造中,綠化的改善和城市環境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聯系,綠化景觀好比城市的空氣凈化器,可以有效地吸收環境中的有害氣體,為人們構建一個相對干凈的生存環境。在選取綠化的植物種類時,要從生態的角度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不能單單考慮植物本身,要結合多方面因素,合理地選取植物品種。舊城景觀的設計應盡可能接近周圍的自然環境,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遵循植物配置的結構特征,構建能夠自我再生、自然繼承的生態群落結構,確保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四)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原則
生態環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水資源,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假如,對水資源不能夠合理地規劃和利用,將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當前,舊城環境改造中景觀所用的水資源主要以人工灌水為主,這直接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再加上水資源的規劃和利用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計劃,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不加以管理,就會造成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不利于生態的平穩發展。要在舊城綠化改造中加強對水資源的利用,可以在綠化中運用雨水匯集系統,或將地下水、地表水結合使用,實現舊城綠化改造的可持續發展。
三、舊城綠化改造措施
(一)合理利用城市自身特色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舊城改造中的景觀設計,但一些城市景觀設計的空間結構和景觀特色相同,設計風格與給人的感覺一致,沒有革新點,沒有魅力。一些設計師在進行景觀改造設計時沒有綜合考慮當地氣候環境、基礎設施、資源消費、生態環境等因素,片面追求美化城市外觀忽視了隱藏在該城市中的文化內涵。城市是歷史的載體,具有數千年的文化,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根本。對此,城市景觀設計師要重視城市特色文化,傳承城市精神和理念,結合創新設計手法,營造反映城市精神文明的景觀,讓人們不僅感受到視覺的美感,還能從中感受到城市的人文歷史,賦予城市生命。景觀設計師要從城市的基礎設施開始,合理構建多種形式的景觀,豐富城市空間的層次,將景觀與城市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景觀的作用[4]。
(二)實現生態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舊城景觀設計是全面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措施之一,最大限度減少人類各種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開展景觀設計工作時,要想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保證設計理念的滲透和融合。舊城景觀設計工作要尊重自然環境,運用多種綠色設計的方法和理念,為當地居民營造健康的景觀空間。在設計過程中,要認識到大自然本身的更新和演化規律,充分調節自然資源的靈活性,避免各種人工干預,從根本上減少對地區內自然環境的破壞,制定自然生態系統中能源和物質的回收利用標準。盡量將增強和保護景觀的生物多樣性用于實際設計工作,消除和自然環境發展規律不符合的各種現象,實現舊城景觀設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在舊城景觀設計過程中,比較重要的設計發展理念是舊城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即實現自然資源與實際開發利用程度相協調。為了從根本上實現環境保護,加強舊城自然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在進行景觀設計工作時,需要整合更多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設計人員不要堅持傳統的設計理念,不知道創新和發展,要采取比較有效的措施,拓展舊城景觀設計的發展領域。可持續的景觀設計要求員工在設計過程中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根據自然規律的發展和要求進行景觀設計工作。從根本上減少盲目設計的出現,尊重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符合景觀生態發展的基礎上設計。對舊城自然景觀進行生態化設計,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地區經濟和社會價值,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深入基層宣傳景觀設計理念
舊城景觀設計要以原有的城市文化為基礎,其設計內容不僅要考慮城市特有的生態因素,還要考慮城市的地理環境特點,以此來確保景觀的合理設計。對此,相關單位要深入基層,推廣景觀設計理念,讓當地群眾了解景觀設計的功能,支持城市景觀設計,建設美麗的城市。例如,某條河周邊,以往比較荒涼,當地城市建設管理部門收集群眾的意見,與當地群眾一起建設綠色主題公園,以城市歷史特色為主題,結合該地區的山水特色,建造一個極具人文特色的公園。該公園周圍建有商業區、休閑娛樂區等,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場所,給居民帶來了良好的視覺體驗。因此,舊城景觀設計應致力于城市基礎文化,探索城市歷史和人文方面最具觀賞性的設計方法,合理利用城市特色要素,促進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融合,提高舊城觀賞性和吸引力。
(五)綠色設計的合理應用
綠色設計是以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為基礎的設計方法,景觀設計應遵循綠色設計理念,為舊城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城市里曾經的垃圾收集地,應用綠色設計理念,對該區域進行綠化,并應用獨特的垃圾處理系統,建立垃圾綠色通道,迅速干凈地處理該區域的各種垃圾,從而凈化該區域的環境,使該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由此可見,設計師在進行舊城景觀設計時,應堅持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利用新科技進行設計,以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六)體育健身設備的合理應用
舊城景觀設計的目標不僅是美化城市的環境,還要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景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對此,設計師在進行舊城景觀設計時,應合理應用體育健身器材。眾所周知,體育運動能使人們身體強壯,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樂趣,體育健身器材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因此,城市景觀設計師應在景觀設計中加入漫步機、腰部旋轉機、腹肌板、雙杠等室外健身器材。合理安排體育健身器材的位置和數量,使居民能夠開展各種有益的戶外體育活動,保持身體健康。
四、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舊城景觀改造作為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對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有著重要的影響。城市景觀工程設計相關企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發展理念,立足社會發展實際,設計部門、設計師、設計方案等多個方面協調統一,改善舊城的生活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蘊蘊.舊城改造中的景觀設計:以揚州市南門外灘景觀設計為例[D].南京藝術學院,2011.
[2]馬良華.淺議舊城區改造中的園林景觀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08(5):85-87.
[3]白飛.舊城改造中的景觀設計與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15.
[4]王瑤.試論濱海舊城改造中的生態景觀設計:廈門市沙坡尾避風塢區域生態景觀恢復[D].廈門大學,2007.
作者單位:
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