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玲 熊強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智能技術不只運用于科技,還為人們提供智慧化的服務。綠道作為現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應與城市發展同步。文章通過闡述綠道與交互設計的概念和為人服務的設計理念,分析在智慧城市建設下我國綠道建設及研究的現狀,結合國外優秀案例,總結出適合我國綠道建設的智能交互設計的策略和流程,明晰我國綠道設計智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綠道;導向設計;智能交互
一、綠道與交互的概念
1990年,《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對綠道的定義是:“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它起到了連接景觀的作用,包括所有以讓人們通過步行、騎車進入的人為景觀和自然景觀,是公園路(parkway)+綠帶(greenbelt)的綜合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是供人們休憩、娛樂的開放性公共空間。
交互設計(簡稱IXD),1984年由IDEO的創始人比爾·莫格里奇提出。一開始名為“Soft Face”,后來把它更名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設計。從用戶的體驗和感覺出發,在保證產品使用功能的基礎上,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感官體驗的設計,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得到愉悅感。交互設計是從人機交互領域中分支并發展而來的,跨多個學科知識領域的新興學科,它所涉及的學科有計算機科學技術、心理學、社會學、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以及語言學等。
二、我國綠道建設及研究的現狀及反思
自從綠道概念引入,我國的學者紛紛投入其中進行研究,并產生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雖然學術研究比較活躍,工作也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大多是對綠道規劃的探索,在使用功能、技術評估、管理維護、綠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城市綠道建設長期落后于城市建設,無法達到當地經濟建設水平。
要將綠道做好,需要的是多方共同協作,互相監理,共同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公共空間。有些問題值得相關部門思考和反省,但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就要求實施方案具有目的性、計劃性、預見性及反饋性。在明確指導思想及了解人群需求的前提下,做好全面的導向系統設計,安裝設計具有智能交互性和體驗性的設施、裝置,規劃布局好綠道有限空間,最大發揮其空間效能作用,帶動周邊及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以點帶面促進各方面的發展。
三、綠道的智能交互設計策略及流程
優秀的、有良好情感導向的,并能促進、帶動該地發展的公共空間需要眾人共同參與,各方協調努力才能實現。交互設計的第一階段就是進行設計前期的調查,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沖突,如政府意向、群眾的想法、商家的利益甚至社會組織團體的建議,上下一心,共同協商后達成共同的理念策略才能建成符合各方心意的綠道公共空間。
構成綠道的基本要素是綠道導向系統、藝術景觀和綠道空間。其中綠道導向系統和藝術景觀最具交互性質,為了讓這些因素提高參與性、交互性和智能性,在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合理地融入數字媒體,讓綠道以可視、可觸、可親、可感、可用、可玩的形式呈現,更好地為人們服務,達到真正的人與人、人與景相互交流。
(一)綠道導向系統的智能交互設計策略
綠道導向系統是對綠道空間信息的具象處理,指引人們到達目的地或者引導人們參與到環境活動中。它通過有形的載體(指示牌、數字屏、電子地圖等)表現出來。綠道作為市民公共空間,是供各類人群休閑娛樂的場所,綠道導向除了要清晰易懂、顏色分明、指示明確外,設計時還要考慮各類人群不同,從觸、聽、視等知覺方面入手,提高其服務的智能性和文化性。
1.人群需求策略
根據需求將人群分為普通和非普通人群。非普通人群是指有一定的行動障礙需要提供視、聽、觸等輔助的人群(如視障者、聽障者……)。人群需求策略主要是針對非普通人群,在設計過程中結合LED指示屏、智能傳感、語音播報、人機對話、可觸摸凹凸界面等設施,為其提供更好的指引服務,也讓他們積極地參與交互活動,幫助他們打破人際交流的隔閡。
(1)盲道與語音導向相結合
科技日新月異,將科技應用于生活將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改善非普通人群的出行。在綠道的盲道上加入智能導向系統,將更好地提高綠道的服務質量,保障視障者行走安全。視障者出行一般通過盲杖或手機等設備進行導向,在盲道中植入芯片,利用傳感技術和智能識別技術,在視障者進入范圍內時與其智能手機或盲杖自動連接,通過語音發送相關通知、提示,告知其當前位置、服務區等各類信息,及時告訴視障者行走路線的狀況。如日本東京地鐵站,可通過掃描盲道上的二維碼獲得檢票口、出站口等的路線語音播報導航。
(2)智能觸屏與可視、語音導向相結合
導向指示牌要合理布設智能觸摸屏等結合語音播報、智能傳感,讓非普通人群更方便地了解、使用綠道。智能電子屏的可觸摸功能、實時電子地圖的播報功能等各種設備的智能操作功能,以簡單、直觀、易操作的形式讓非普通人群感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方便、快捷。可以在觸摸屏中加入盲文和觸摸導航,以輕重震動、語音提示、色彩提示等各種形式告知非普通人群所觸摸位置的情況以及通往該地的路線方法等。這樣既可讓人們了解綠道的環境又可豐富導向系統,提高綠道的交互性和體驗感。目前,云地圖技術和RFID辨識器感應都可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如觀展時的自動解說器。紐約地鐵站的交互式高清觸摸屏指示牌,每天為400萬人提供清晰指引、實時到站通知等服務,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交互指引裝置。
2.節點定位策略
根據人群的需求,布置智能設施的節點位置大約有綠道的每一個出入口、岔路口、綠道人車分流處、上坡彎道、綠道邊緣處、無障礙通道、梯級、衛生間、休憩亭、各個娛樂健身設施點、服務站、電梯口等。不同位置設置不同的導向設施,如綠道旁以芯片、傳感器、語音智能播報系統為主,觸摸屏宜放置于驛站、休憩亭和各個娛樂健身點,確保人群安全與使用方便。
3.“互聯網+”策略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交互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重建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人們的出行向復合的沉浸式體驗方向發展。如利用高德地圖就可查閱東湖綠道的前往路線及具體信息,將“互聯網+”與綠道導向系統結合起來,打通市民與綠道之間“步行5分鐘”的最后距離。比如公園查詢、活動實時定位、驛站查詢、停/借/還車等都可通過互聯網實現,還可以實時播報附近各項服務、景觀、人數、活動現狀等等,讓綠道導向具有更高的可讀性和可接收性。
(二)綠道的智能交互設計流程
由于綠道公共空間的限制和人群關系,它的智能交互設計存在著特殊性,特別是對于非普通人群來說,信息的發出、接收過程要根據需求進行設計。在通過實地考察熟悉掌握綠道地理環境的條件下,充分了解人群特征,制定針對性方案,分點布置,多征求意見反饋進行細化調整,力求滿足非普通人群的需求,并在后期做好管理維護,使綠道導向系統真正起到服務大眾的作用(圖1)。
四、綠道智能交互設計的展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高新技術的運用推動了公共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在越來越重視人性回歸的今天,我們期待環境的可持續、生態的可循環,綠道的智能交互設計以人為本,貼合人們的需求,符合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智能化帶來的不應該是隔離和撕裂的人際關系,智能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有利于促進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人們真正實現智慧生活。
參考文獻:
[1]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諾曼.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程進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周娉.互動裝置的體驗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4]沈忱.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間設計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7.
[5]孫靜.城市觸媒理論下的交互性口袋公園設計策略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8.
[6]梁瀟.新媒體環境下的哈爾濱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7]溫全平,詹穎.交互性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初探[J].設計,2018(3).
[8]溫全平.江南地域物特色的現代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無錫錫東新城九里河風光帶為例[J].中國園林,2016(2).
作者單位: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