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原
摘 要:竹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呈現出傳統與當代兩種方向的表達方式,在景觀設計中吸取傳統的竹元素造景中意境營造優勢的同時,發揮出當代竹元素景觀多元化發展的特點,既實現傳統竹文化的當代演繹,又完成中國向世界的文化輸出。
關鍵詞:竹元素;景觀設計;當代表達;藝術;科技
在我國,竹元素是傳統元素的組成部分。它涵蓋了竹子在中國被逐漸利用而產生的歷史淵源、文化形態、傳統技藝、美學闡釋、哲學觀點、生物特性等多個方面,是竹在中國民間傳統生活文化中所賦予的諸多物質使用功能和精神文化內涵的多角度涵蓋。在不同時代,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以及美學、藝術、經濟的價值都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透過它的演變與發展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發展。竹元素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在景觀設計中。時至今日,竹元素及其景觀的設計同樣需要迎合人民多元化的現實需求,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總結和研究竹元素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有利于促進竹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實現中國竹文化向世界的輸出。
一、竹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傳統應用
(一)以歷史典故造景
有關竹子的典故不勝枚舉,以“歲寒三友”“竹林七賢”“流觴曲水”“竹溪六逸”“湘妃竹”等眾多典故為故事線索,通過雕塑、溪水、亭臺樓閣與竹的搭配,配合著意境的營造,組織出一幅故事畫卷。比如成都的望江公園,園區將薛濤的典故以文字和雕塑造景,再搭配翠竹以表現薛濤以竹的氣節激勵其自身的典故。
(二)以竹命名
在傳統的中國園林中,有大量楹聯、匾額、景名、園名以竹為主題,再搭配與這些文字意境、場景相符的竹植物造景,通常搭配假山、門洞,以及幽靜的園路。其中揚州的個園便是典型的例子,其園名便取自“竹”字的半邊。
(三)竹詩詞歌畫的場景再現
景觀中再現和還原有關竹的詩、詞、歌、畫中所描述的場景的案例很多。其通過還原這些作品中描述的畫面和意境,來完成竹元素的造景,為園林賦予靈魂,使園林景觀更具文人氣質。
(四)竹建筑及竹飾品的運用
竹建筑及飾品的運用,是景觀中應用竹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時候是利用了竹的材料屬性,如利用竹材料的韌性使得建筑的拱廊更具弧度,利用竹材料的啞光質感而作為建筑的外立面營造淡雅的環境氛圍,利用竹的顏色,利用竹本身的結構(包括竹桿、竹根、竹節、竹葉、竹花),等等。
(五)竹文化展覽
竹文化展覽是城市公園里常用的運用竹元素的景觀手法之一。其通過竹文化節、竹藝術展、竹博物館的形式,來完成一次次景觀“事件”,以此來達到激活場地、提高景觀人氣、傳播竹文化的目的。
運用竹元素的傳統景觀更多地傾向于中式的意境幽深的小環境,多半設置溪、湖、澗、泉以及假山奇石,搭配曲折園路,輕巧的景觀建筑藏在路的一端,虛實掩映,與周圍植物形成組景,更多地考慮到人此時此刻與環境的關系。設計者通過竹景觀營造,借助竹的意境與暗喻,用來闡發人生觀點,由小我到家國,體現人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追求。在領略了傳統的竹元素景觀之后,我們發現傳統的造景手段更偏局部,更適用于微觀的景觀營造。隨著竹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的運用在當代中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當代理念、現代技術、學科介入到了竹元素在景觀中的應用領域,其中體現的精神價值,也從小我的家國情懷演變成如今的人與宇宙、時間、空間的關系探討。
二、竹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當代表達
(一)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如今,我國對竹的技術開發的景觀應用,多集中在景觀建設中的竹建材和竹結構上,比如竹材料的板材化合成,表面處理,竹材的保護(保護層)、維護以及竹材的連接,以及利用竹的韌性而展開的竹構筑物結構形式的研究。這些技術愈發成熟,使得竹材料可以廣泛應用于城市中的大多數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家具、園路鋪裝、城市雕塑等,但對于竹元素在技術上的應用不應止步于此,人們希望看到更多自然、文化與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化城市景觀。技與藝的融合成為竹元素景觀的發展方向。通過藝術的介入激發景觀設計師們更新竹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符號形象,提煉傳統竹文化,用當代的視角解讀的同時,通過傳統竹加工技術,比如竹編,來增加景觀中的竹文化底蘊,傳承竹編技藝與文化傳統。又如通過現代的技術,突破傳統的竹景觀構筑物的造型設計,增加多個維度感官上的沖擊力,利用新技術呈現出傳統竹元素景觀從未呈現過的造型、質感、功能。
總的來說,藝術作為創造當代竹文化元素景觀的內生動力,而技術則作為呈現當代竹文化元素景觀的現實路徑,二者相互促進。比如,竹藝術裝置在越來越多的竹特色村鎮出現,在技術與藝術共同的推動下,竹藝術裝置呈現出了強大的藝術張力,又運用了多樣的現代技術,兩者的融合,推動了當地竹加工的傳統技術向當代產業轉型,實現了竹編等傳統竹元素在景觀上的應用,竹元素成為了村鎮與外界交流的媒介,承擔起除景觀本身之外更重要的責任。
(二)多種材料的組合
竹材料與其他材料的混搭,成為竹元素景觀的一種當代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在功能上能滿足更多人的實際需求,如停靠、坐歇,或作為景觀中的公共設施,以路燈、垃圾桶的形式出現。從美學的角度而言,景觀小品以竹材料的形式介入,來提升自身的韻味,強化景觀調性與造型美感,同時又利用其他材料實現其功能上的合理。竹材料在景觀上與玻璃、金屬、磚瓦、陶瓷、布藝、混凝土的混搭都能產生和諧的視覺效果。景觀設計中,好的材質組合搭配,往往會為場所賦予材質中所暗含的文化氣質。竹材料與玻璃的混搭顯得輕巧剔透,竹材料與陶瓷的混搭顯得鄉土野趣,竹材料與金屬元素的混搭顯得硬朗且穩重……除了上述材料以外,越來越多的新材料都加入到了與竹材料混搭的行列之中,材料混搭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利用熒光涂料與竹材料來設計夜晚的竹景觀,從“加工竹材料”的角度來混搭新材料以此來產生竹元素新的呈現形態。
從材料的角度出發,只有重新解構竹元素景觀的表面肌理、視覺特征,創造新的竹元素符號,才能創造和展現新時代的竹文化,才能推動竹材料在當代景觀應用上的普及,才能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竹文化、喜愛竹文化,以此來實現竹文化的傳承。
(三)竹元素的跨界
將竹元素運用到光景觀設計、交互景觀設計、生態景觀設計、敘事性景觀設計、聲景觀設計,甚至是安排了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的城市公共空間……讓竹元素介入這個時代新興的景觀類型,一方面,加大在竹文化的抽象符號上的提煉,把傳統的景觀元素置入到新的景觀表達中,另一方面,結合新的時代觀點用竹元素的符號來解構傳統景觀。
拉·維萊特公園中的竹園,有一組聲音景觀作品《電子青蛙》,共12個聲音模組,這些模組對于溫度、濕度和人的行為動作十分敏感,游客接近這片竹園時,模組產生感應,發出的蛙鳴可能減弱或消失。竹影婆娑,呈現出竹元素固有的鄉野調性;蛙聲低吟,敘述著大自然的故事。這樣的城市景觀,如幻影般引人入勝。其涵蓋了植物學、昆蟲學甚至是地理學所涉及的領域,從這個景觀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一個在城市里的多元化的生態系統以及一系列生態過程,這個過程是影響我們以及動物的過程,告訴我們動物與我們如何生活在同一個星球。
透過這個竹元素介入下的景觀作品,我們可以認識到,運用新的手段與理論,介入多學科,竹元素景觀會變得具有更強的感官沖擊力、文化包容度,具備功能性和互動性,擔負起生態修復、文化批判、社會價值傳播的功能。
(四)竹文化產業鏈的打造
竹元素景觀作為竹文化產業鏈打造的一環,代表著當地城市及產品的形象,景觀的介入層面從產業布局到客群定位,從文化影響力到消費模式,由宏觀到微觀。比如,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的竹產業的打造對景觀的反哺,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竹元素透過各種景觀細節滲透到鄉村的生活之中。我們的竹產業小鎮,完全可以在利用上述多樣的景觀設計手段的基礎上,打造特色竹文化體驗園,集中力量,完成中國傳統竹文化的總結、演繹、輸出。
三、竹元素的景觀發展趨勢
如果說傳統的竹元素景觀更強調用竹的具體形象營造意境,那么當代的竹元素景觀則更多地在科技、藝術、文化、社會、經濟、生態、哲學的各個領域穿梭游走,試圖呈現出多樣的視覺效果的同時引發良好的社會效應。因此,如何在景觀中保留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同時,運用當下人民更容易接受的媒介形式創造嶄新的竹元素符號,為人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大餐,為中國傳統竹文化提供新的文化形態,成為竹元素的景觀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
竹作為生態環保材料非常適合運用在景觀環境之中,竹除了本身的生物特性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外,還通過其文化特性,建立了與自然溝通的橋梁。竹元素符號宣揚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發展竹元素景觀,除了其本身就能起到推動相關行業發展的作用以外,竹材料的成本相對低廉、可循環再生、無污染的優點也讓竹元素景觀設計成為綠色設計里的重要一員。
(二)促進文化消費的交互介入
竹元素景觀對于竹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輔助的作用,竹元素景觀也屬于竹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能促進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隨著社會整體的文化需求及消費水平的提升,竹元素景觀也越來越需要交互理念的介入,在傳承竹文化的同時,也借用傳統的竹文化拉近市民與城市的距離、游客與村寨的距離、產品與用戶的距離、人與自然的距離……
四、結語
文化與設計向來如影隨形。竹文化元素的設計應用在每個時代都呈現出新的特點,這是因為竹本身的特性使得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與人民保持著緊密的聯系,衣食住行每一樣都有屬于它的時代烙印。新時代的竹元素在設計上的應用,依然體現著當代人民生活的價值取向、美學觀點,以及技術與科學的發展方向,甚至還能反映哲學思想和人類的宇宙觀。在景觀的設計之中,我們要嘗試將竹元素浸潤于當代的新觀點、新科技之中,實現傳統竹文化的當代演繹,實現人民對傳統竹文化多元化的現實需求,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褚瑞琪.竹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9.
[2]李自榮.竹元素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竹泉村游客接待中心改造設計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7.
[3]康彩霞.竹文化在風景園林中的運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4]格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作[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