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結構主義”背景、定義、基本特征等幾個不同層面的含義,簡單清晰地梳理了結構主義與建筑的關系,結合案例對建筑進行分析,再根據形態學說和建筑之間的結合進行探究,另外從形態學的視角剖析對于建筑的設計思想以及其對于社會性和歷史兩方面的意義進行研究,最終理解形態學和結構主義對建筑設計的作用。
關鍵詞:結構主義語言學;結構主義哲學;結構主義建筑
一、背景
20 世紀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著《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問世,象征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誕生。結構主義在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精神分析學、美學和政治理論方面,都有舉世聞名的提倡者為之宣傳。結構主義簡單理解來說是一種方式,它依據各種孤立的事件或是在事件的內涵定義之根基的結構性常態來對它們實行解剖。它試圖通過結合內在聯系的總體來理解事物。結構主義語言學是在語言學術范疇內與傳統語言學相對抗的一個學術歸納派別,并且以《普通語言學教程》所闡明的語言學理論思想為象征符號,其中還包括被這些學說影響而實施的語言學說研究。由語言學說轉變成一股社會潮流的結構主義風靡全球,人文社會學科各科因為這個新的思潮繼而鉆研,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方法論。
二、定義和基本特征
結構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捷克結構主義”是在20年代前后,由于雅各布森等人在二戰時期的移居從而傳播于美國;在40年代末期,因為列維-斯特勞斯的全力傳播,結構主義的思潮在歐洲大陸上得到了回歸,其巔峰時期正是出現在法國;在60年代初期,人文學科的思想浪潮在法國的哲學界涌現,結構主義思想的代表者同在二戰后統領了法國哲學界接近20年之長的符號學和真實存在主義等所謂的“意識”哲學思潮針鋒相對。之所以稱之為結構主義,是因為各個思想學家們雖然是不同的思潮但卻共同使用著“結構”或者是與之類似的觀點來進行闡述探討。結構主義的生長過程有著它特殊的路徑,其無論是思想還是方法都來自于語言學。聞名于世界的語言學家索緒爾、雅各布森等人在語言研究中強調了“結構”的核心理論,而法國的拉康在心理學方面對其進行了運用,結構主義的心理學從此應運而生。
結構主義哲學是一些具體的人文學科及其研究方法所普遍反映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結,學科的分散和廣泛給總結結構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征帶來了很大困難??偟膩碚f結構主義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對整體性的強調。結構主義認為,整體對于部分來說是具有邏輯上優先的重要性。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復雜的統一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性質都不可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個整體的關系網絡中,即把它與其他部分聯系起來才能被理解。正如霍克斯所說:“在任何情境里,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痹偃缢骶w爾認為:“語言既是一個系統,它的各項要素都有連帶關系,而且其中每項要素的價值都只能是因為有其他各項要素同時存在的結果?!币虼?,對語言學的研究就應當從整體性、系統性的角度出發,而不應當離開特定的符號系統去研究孤立的詞。列維-斯特勞斯也認為,社會生活是由經濟、技術、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各方面因素構成的一個有意義的復雜整體,其中某一方面除非與其他因素聯系起來考慮,否則便不能得到理解。所以,結構主義堅持只有通過存在于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適當地解釋整體和部分的定義。結構主義方法的本質和首要原則在于,它力圖研究聯結和結合諸要素的關系的復雜網絡,而不是研究一個整體的諸要素。結構主義方法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對共時性的強調。強調共時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緒爾對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有意義的貢獻。索緒爾指出:“共時‘現象和歷時‘現象毫無共同之處:一個是同時要素間的關系,一個是一個要素在時間上代替另一個要素,是一種事件。”至于一種語言的歷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內部諸成分的序列。于是索緒爾提出一種與共時性的語言系統相適應的共時性研究方法,即對系統內同時存在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同整個系統的關系進行研究的方法。在索緒爾的語言學中,共時性和整體觀、系統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時性的研究方法是整體觀和系統觀的必然延伸。
三、結構主義與建筑
建筑學從結構主義的借鑒學習,關鍵在于兩個層面:其一,建筑師能夠從功能主義的教條中得以釋放出來,歸根結底是因為結構主義思潮的盛行,這使得建筑師們能更設身處地地從社會層次以及人文角度來思考建筑空間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蘭的范·艾克與海爾茨伯格的“結構主義建筑”;其二,形態學和結構主義相融合,借助計算機的輔佐加以運用,力圖在功能流線與建筑之間搭建一架邏輯清晰的橋梁,其目標就是打破守舊的設計方式,防止建筑師依靠長期的設計經驗和感覺來處理較為繁雜的建筑問題。
四、案例分析
(一)荷蘭結構主義建筑
20世紀中期,出于對CIAM(國際現代建筑協會)所提倡的功能主義教條的反駁,結構主義應時而生,結構主義區分于麻木的功能主義,重申從人性的角度與生活的本來面貌出發。社會主義的浪潮從歐洲開始興起,許多的社會性住宅開始在各個國家大量盛行。結構主義建筑開始受到這一社會思潮的熏陶,最為直接的形式就是單個元素的重復體現。結構主義建筑一個方面是對建筑學內部的反省,另一方面是對社會思潮的回復。
結構主義建筑與許多建筑流派不同,不同于它們先是概念再轉向實踐,就好比柯布西耶寫出了《走向新建筑》并引領了許多的現代建筑試驗,起初結構主義建筑并沒有十分完善的理論概論,其設計方式在最開始被稱為組態設計,這是由范·艾克的阿姆斯特丹孤兒院案例啟動而開始的。多位建筑師經過長達數十年的摸索實操,最終由赫茲伯格做出最終的概括,并給出了結構主義的名字。
結構主義建筑有幾個根本的特征。首先,每個單位及拼合的規則明確了建筑的內在規律,與此同時也提供了很大限度的自由性,建筑能夠發展,空間布局能夠自由調整。其次,人的舉止和溝通成為了結構主義建筑的開啟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一股社會關系的具體化體現。再次,建筑從整體而言是由多個單元體組成的,其中的每個單元又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處置,而每個單元的組成又體現了集體的概念。最后,相較于功能主義的劃分嚴格,結構主義建筑重申的是功能的使用和自由的變化,其對于功能的定義是不夠清楚的,在空間上的利用是十分跳躍的。
(二)阿姆斯特丹孤兒院
荷蘭建筑師范·艾克認為,建筑與社會是相融合的,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社會的秩序可以從建筑空間的秩序中得以體現。于1959年竣工的阿姆斯特丹孤兒院就是范·艾克的一個完美的理論踐行代表著作。這座建筑的構建規則和空間的秩序看起來十分簡單,實際上觀察許多細節都能使人感受到清晰的條理、平穩的特性以及和諧的氛圍。從空間的秩序來講,建筑師以單體為主要元素,將單體和單體之間的聯系作為主題,能夠去除核心化,又能夠創造出充足的灰色空間體系。孩子們能夠通過疊加的“大街”,感受著一座“袖珍城市”的勃勃生機。
從建筑構建的方面來看,建筑能夠給人一種安穩和簡便的感受。隨意一個單體,它的柱子、梁以及穹頂都是同樣的處理方式,其中不同的是填補的墻體、窗戶和門。這也是結構主義的精髓之一:頂層的秩序構架一成不變,能給使用者帶來安穩的感覺和歸宿的感覺;另外在這個秩序的前提下能夠有不一樣的解說和運用形式,來實現這個“袖珍城市”的多樣性;與此同時,這種靈活的多樣變幻也規避了結構伴隨來的厚重感,讓龐大的建筑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更為輕盈。
我們從細節部件上來看,穹頂運用其獨到的外部形狀特性和連接方法,從而能夠呈現出復古風格和現代的均衡,橫梁能夠順利通過一條很長的水準開槽,從而做到沉重與輕快的均衡。建筑既處于現代與復古之間,也處于靜態與動態之間,甚至也處于內在與外在之中,這種二元的既針鋒相對又相互統一的相融感正是范·艾克對于人類社會學概念的獨有見識之處,也正是這棟位于阿姆斯特丹郊區雖是簡單平凡的小房子卻能夠讓建筑學界人人而熟知的重要因素。
(三)比希爾中央保險大廈
赫曼·赫茲伯格說過,一座好的建筑就要如同所處的城市。在比希爾中央保險大廈設計中,他借鑒了風車的形狀,把人們生活的公共空間處理成熱鬧大街的感覺,使人感覺自身就如同處于城市繁華街道一般的悠然自在。這個區域被人們用來喝咖啡、閑談和休憩。這棟建筑第一層的原計劃是全部向城市敞開,可惜由于保險公司的功能沒有辦法實行。
在辦公的地方,建筑空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能夠完全釋放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視線能夠交織成一處,這在當時的荷蘭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如此敞開式的辦公場所能夠讓人與人之間融洽地交談,不存在進入別人辦公區域的隔閡感受,同時也表達了人人平等的社會觀點。自然,辦公區域的打開也伴隨著個人隱私性問題的出現,以至于之后的建筑設計師們又從這個方面進行修改與調整,現如今,辦公區域的開放式設計方法已經成為荷蘭的設計常態。
作為一個具有結構主義性質的建筑,大廈的空間形態充斥靈動性和可能變化的特性,從最開始時建筑就擬定了一個簡單的規則,而且從變化的結構中入手,在這些簡單的幾何結構規則中變動都是合乎情理的。在大廈中,每一個范圍之間的布置是可以跟隨著所需要的功能而進行自我調整,每個單體范圍的外圍界限也可以自行選擇,樓梯的增減或是建筑外圍的連接都處于這座建筑準則的實施范疇之中。同理可得,建筑從起初就不應該只局限于基本的功能使用,而應該為將來的改建提供便利的方式,這也從一方面實現了關于結構主義建筑對于功能主義的駁斥。
五、結語
結構主義在現代主義之后涌現是有特定積極性的,但是它本身的具體實施也有一定的年代局限性,包括我們一直在說的可識別性的缺失、沒有考慮到外部城市問題等等。但筆者認為它是在現代主義出現問題之后,提出的一個比較積極的概念。
參考文獻:
[1]王愷.結構主義哲學在當代建筑創作中的反映:下[J].時代建筑,1989(3).
[2]劉琦.結構主義理論下的空間建構句法[J].中外建筑,2017(10).
[3]韋玥.建筑形態學與結構主義對建筑設計的影響研究[J].江西建材,2014(18).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