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今

摘 要:在城市空間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對城市舊工業區的開發和再利用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重點之一,舊工業區中的工業遺存承載著居住在城市里人們的歷史與共同的記憶,它使人們的存在感有所歸依,并能提供來源,幫助人們更好地面對未來。文章以深圳市為研究目標,將再利用作為工業遺存的更新手段,將活化作為更新目標,將空間自組織理論作為活化更新的切入點和理論支持,通過對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工業遺存改造案例分析,探討工業遺存的更新方向及如何激發公眾活力。
關鍵詞:城市更新;工業遺存;空間自組織理論;活化
隨著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目前國內學者對舊工業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遺產建筑的四個方面:一是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二是工業遺產旅游,三是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關系,四是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且多以案例分析為基礎,探討保護和再利用的途徑和方式,對同樣是舊工業區但未被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的工業遺存以及改造后的場所精神、空間存續和活化關注較少。
一、工業遺存概念界定
工業遺存不同于工業遺產,工業遺產有比較明確的概念,《下塔吉爾憲章》中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基本概念:工業遺產是指經過國家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評估認定的有一定價值的舊工業地段及其附著物,包含工業使用場所、社會活動場所及其相關的工業遺留物。目前我國已認定了多批工業遺產,其余未獲認定的統稱為工業遺存。
由于深圳市政府相關部門未有系統的工業遺產評估體系,同時本文研究對象的關注范圍重點在物質空間實體存在物,且未來向文化產業轉型,因此工業文化遺存的表述更為確切。
二、空間自組織理論
(一)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理論是20世紀下半葉以后興起的一種關于復雜系統的理論,強調“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即在個體有意識而群體無意識的狀態下,往往比任何意義上的個體意識主宰下的群體有意識更能導致秩序的發生。自組織理論由于其自下而上的自發性和動態演變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與城市空間特性中的開放性、突變性、有序性和動態性相貼合。因此,在城市空間研究方面,近年來國際上出現運用自組織理論來研究城市空間和結構的熱潮。在2003年,我國學術界首度將“空間自組織”一詞與“城市空間”相關聯。
(二)人在空間自組織里的角色
城市空間發展是一種自組織和他組織復合發展的過程,人在城市空間發展中占據主體地位,城市系統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口在空間上的聚集。如果把城市系統的發展比喻成一場不斷進化的復雜游戲的話,作為城市主體的人既是游戲的玩家又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城市空間的演變受到人行為的影響。各利益相關者在干預空間問題上有各種競爭或協同的關系,通過群眾自發的力量對空間進行“自下而上”的干預,正是空間自組織的核心特征。人是城市創意和空間變革中的重要力量,能夠激發新的社會活力。
三、深圳市工業遺存活化案例研究
(一)活化應用的標準
對于工業遺存來說,“活化”意味著場景的重建、文脈的延續、功能的更新和價值的再現。工業遺存活化將創造和設計出既屬于現在和未來同時記錄和體現過去工業成就的空間形態。但是工業遺存活化過程中也可能帶來二次衰敗,如活化模式單一、缺少創新性;缺少公眾的參與和互動;缺少互聯網線上推廣,人氣低迷;缺少對場所記憶和社會記憶的持續關注等。這些都會導致許多改造后的工業遺存在現代城市中逐漸演變成了“閑置地”。
(二)案例選擇
因此本文選取深圳市的兩個工業遺存改造案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前身為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三來一補”舊工業區,現改造成的華僑城創意產業園(OCT-LOFT)(圖1),以及由浮法玻璃廠改造成的蛇口價值工廠(圖2)。選擇它們的原因:第一,都位于城市中心區,且項目開發改造后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周邊環境的發展,與周邊社區關系密切。第二,具有相對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特定時間內人流密度較大。第三,案例都具有比較鮮明的主導產業,業態分布比較清晰。第四,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運營,呈現比較穩定的狀態,為研究提供較好的基礎。
(三)不確定性空間的自發性活動
通過對案例的內部空間、外部空間和業態分布研究,發現既有建筑的內部空間在改造后,根據其地理位置和空間結構,都有相對明確的功能定位,比如商業定位或者辦公定位等。而外部空間作為園區中占地面積較大的部分,本身在規劃上對這部分的改造較少,僅僅是作為道路通道或者立面裝飾使用,這使得自組織行為的發生在外部空間中擁有可能性。
揚·蓋爾(Jan Gehl)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提出,公共空間中的社會活動往往發生在建筑外部空間,戶外活動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不同的活動類型對于活動空間和環境質量的要求有所不同。自發性和社會性活動往往會選擇在外部空間質量較好的環境中,人們會不自覺地自愿參與到空間的活動中。但是過度確定化的空間往往被精心設計、被人為操控,沒有了被選擇的余地。因此需要不確定性空間所擁有的開發和探索的過程,能夠滿足公眾去實現一些不同的想法定義,體現群眾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使得整個場所變得更加積極,從而提高場所活躍度。
(四)集體記憶的重塑與創造
將空間及其產物理解為一種分享式的事業同時也意味著將建筑環境理解為集體性創造產物。那么由集體所創造的工業遺存除了其建筑本身,還蘊藏著曾經在這個建筑里生活生產所誕生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構建的過程。哈布瓦赫將集體記憶定義為: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性。
集體記憶的構建對于工業遺存的活化意味著將場所建筑作為連接城市集體記憶與新生創意的交匯領域,是城市物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的結合點。兩個案例都曾作為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UABB)的舉辦地,其中華僑城創意園為2005年“城市,開門!”主題和2007年“城市再生”主題的主會場,蛇口價值工廠作為2013年“城市邊緣”主題的主會場,同為蛇口舊工業片區的大成面粉廠是2015年“城市原點”主題的主會場。深港雙城雙年展屢次選擇工業遺存改造場所作為舉辦地,不僅帶領城市居民回顧了這些舊工業區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和它們曾經創造的輝煌,為工業遺存的二次更新帶來的人流量和知名度,更是通過藝術介入和文化再生的方式賦予舊工業區新的內涵,是對集體記憶的重塑和再造。
(五)共享型網絡平臺的構建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運用與設計的跨界融合,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相互交融彼此影響,虛擬空間同樣擁有生產和被消費的屬性。因此,虛擬空間的建設與使用同樣至關重要,它的共享性、動態性以及對人的影響比現實空間更加激烈。
在工業遺存活化案例中,虛擬技術的應用不僅體現在現實場景的搭建上,線上網絡平臺的構建與推廣更是其中關鍵的一環。線上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各大門戶網站的文案推廣等)所擁有的及時性、易傳播性、高效性,以及對品牌文化的塑造,使人與空間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物理距離,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增加了人與場所之間的交流。
四、結語
城市工業遺存的改造是城市歷史文脈建設和城市更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北京798藝術區的成功,在全國掀起工業遺存改造的高峰,但是在工業遺存再利用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二次衰敗和無人問津的情況。因此,改造和再利用并不是終點只是開始,持續活化工業遺存,將工業遺存的“經驗模式”轉為“參與模式”才是接下來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阿旺,施奈德,蒂爾.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潘可禮.社會空間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4]列斐伏爾.都市革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蘭德利.創意城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許凱,孫彤宇.城市創意社區空間形態的自組織特征研究:以國內四個創意社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8(6).
[7]甘信云,張希晨.新媒體環境下無錫工業遺產活化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0).
[8]高萍.社會記憶理論研究綜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3).
[9]李丹舟,王青.城市更新的“文化轉向”:以深圳工業遺產的改造為例[J].文化研究,2017(4).
[10]張勇強.城市空間發展自組織研究[D].東南大學,2003.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