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名 邱志濤

摘 要:文章以利用設計為鄉村賦能的創意思維模式與方法研究為目標,找尋鄉村振興視域下湖南農業文化資源創新應用的意義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遵循“再認識—再活用—再設計”的邏輯脈絡,最終建立湖南農業文化資源的活態應用體系,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湖南地區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文化資源;再認識;再設計
湖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文化資源比較豐富,農業產業鏈規模在許多市縣初具雛形,但隨著湖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文化資源創新利用推廣方式存在欠缺。因此,研究如何通過湖南農業文化資源再認識與再設計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產業振興就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富裕。以先進發展理念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理論規劃與實踐層面的科學指引,持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支持農業轉型升級,在政策的指引下為農業文化資源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一、農業文化資源的認識與意義
農業文化資源是指在農業生產與勞動中提煉出的能夠被開發和充分利用的各種具有價值的資源,包括生產文化、民俗風情、歷史遺跡、傳統工藝等眾多方面。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資源備受重視,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內生驅動力。同濟大學婁永琪在“新三農、大設計”中提出通過藝術設計手段激活農業文化,再造魅力鄉村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充分體現設計對于農業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一)學術新生意義
融合經濟學、人類學、管理學、品牌學、民俗學等知識,最終通過設計學方法與理論探究對湖南農業文化資源展開綜合研究,堅持創意性發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策略,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做好傳承與創新工作。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不斷賦予農業文化資源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最終建立“設計創新與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體系,為湖南農業文化資源創新設計與持續利用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二)社會創生意義
采取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方式,積極參與各地文化對話互動。采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的方法,吸收借鑒其他地區優秀文明成果,對湖南當地的農業文化資源深度挖掘,通過創造性設計手法,激活社會發展動力,促進農業文化資源不斷升級。充分利用與開發湖南當地文化資源,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農產品,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使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三)產業共生意義
隨著市場化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當代農業文化資源打破傳統農業文化的限制,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以及區域經濟騰飛的內生驅動力。以政府領導與市場協調機制為導向,實施全面統籌規劃、形成合力的方針,支持和引領社會力量的注入,形成有利于傳承發展傳統農業文化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通過匠人與匠人以及匠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長期互動,形成產業與地區之間的相互依存紐帶,最終形成分散聯動型產業共生模式。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文化資源再設計的作用
鄉村產業的振興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好的基礎,其中來自政府的戰略綱領和方向指引是各地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強調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提高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打破農業生產中直接產出價值的固化思維,利用設計驅動農業的創新與發展,通過設計發掘和放大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價值,對接城鄉需求,將農業文化資源通過再設計體現其價值,為新農村發展賦予新的能量。
三、湖南農業文化資源創新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人口分布方面。湖南省戶籍人口數(表1)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來,農村人口向市鎮遷移數量呈現遞增趨勢,大量年輕有文化的農村勞動力的流失,也間接造成了當地勞動力資源缺乏,部分耕地閑置,農作物生產數量減少,農業文化發展道路受阻。
二是文化產業方面。在湖南中部地區,長沙、湘潭、株洲等地區形成了一部分休閑農業產業集群,但其他地區存在農業文化產業化利用率低的現象。首先,在湖南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結構較為復雜,部分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了解文化創意產業對農業產業資源的創新和推動作用,對現階段的文化創意產業有較大沖擊。其次,湖南農村基礎設施是其中的薄弱環節,農業資源管理和農業文化遺產中的文化沖擊力不夠支撐農業產業不斷發展,現階段所挖掘出來的文化并不能夠滿足農業文化產業創建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文化傳播的可持續能力不強。最后,農村創意產業的生產和管理轉化技術與供求方的對接能力不夠,與城市接軌能力不強,導致農村創意產品不能適應城市消費人群,農業產業資源發展遲緩。
三是學術研究方面。截至2020年10月底,在中國知網以“湖南農業資源”為主題搜索,顯示109條結果,除去與文章不相關的文獻,共有論文67篇。根據文獻和資料研究發現,首先,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學、地理學、有機化學等諸多學科,在藝術學等其他學科應用方面其有效利用程度不足。其次,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面,農業文化資源的調查記錄、設計轉化、活態應用方面有待加強。最后,研究方法以文獻調查研究為依據的數據居多,以深入當地實際調研通過分析調查得出數據的研究相對較少。
四、農業文化價值重塑的策略
(一)重新認識:農業文化的可視化
以湖南地區為項目落實地,以農業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首先從人、文、地、產、景五個方面調查農業文化資源的主要構成形態,全面收集農業文化資源基礎信息,然后采用KJ法與數量化分析湖南農業文化資源的綜合特征以及不同區域農業文化資源的獨特性。運用設計學相關原理知識結合國內外有關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打造系統化理論體系,將湖南地區農業文化資源進行可視化呈現,為其他地區帶去成功經驗與方法,最終助力當地村民形成內生驅動力,從而形成自主引導式創新農業文化資源的模式。
(二)再次活用:農業文化的產品化
農產品作為農業發展的母體,具有增收致富的經濟意義,引領湖南當地文化與鄉土社會的發展,加強對農產品包裝的重視。農業文化資源的不斷挖掘為農產品包裝設計注入新生活力,讓消費者通過包裝感受到農產品的民族文化氣息和生態理念內涵,這是設計界的一個持續而常新的命題。
首先,通過整合農業文化資源,以圖表設計、插畫繪制、海報設計、視頻剪輯、App設計、網頁展示等可視化的手段將湖南地區的農業文化資源充分展現,最終以農產品包裝的形式呈現在大眾視野。其次,以制作繪本、設計動畫的形式活用湖南當地農業文化資源,通過設計教材宣傳當地形象,開發周邊衍生產品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形成一系列具有當地農業文化代表性的藝術產品。
(三)再度創造:農業文化的品牌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迎合時代浪潮抓住創意產業發展的經濟形勢,抓住促進湖南當地產業發展的機遇,通過再設計推廣當地優質農產品,服務廣大群眾。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是傳播農業文化,展現農產品優勢的最佳途徑。通過農業集約生產的組織方式進行品牌推廣,達到農業現代化與新型農業經營之間相互契合的效果。通過開拓品牌進而達到品牌市場化效應,提升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農產品高效生產,開拓有優勢、有特色的農業文化產業項目,最終使得當地的農業文化得到有效宣傳。
利用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向外界進行農產品品牌宣傳,分享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制作和使用過程,通過多專業、多平臺之間的交流,分享農業文化資源的生存之道。通過對農業文化資源的品牌化創意性挖掘與創新性整合,凝練并依托優秀農業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五、結語
通過上述研究過程,堅持田野調查與綜合設計并重,挖掘記錄與設計應用并舉,案例研究與策略抽取并行的方法,堅持文化自覺與經濟轉化共生,活態傳承與推廣應用共存,傳統繼承與設計創新共融的理念,堅持政府與當地居民上下結合協同共進,地區內部與地區外部統籌協調聯動發展,政府宏觀領導和區域內生動力齊頭并進的方式,形成一個切實可行的農業文化資源轉化落地方案,培養一批能夠活用農業文化資源的當地群眾,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用設計思維激發新動力,將湖南農業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最終帶動當地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婁永琪.“新三農、大設計:第五屆全國社區互助農業大會”主題演講[C]//設計學研究·2015.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羅必良,李大勝,王玉蓉.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趨勢、機理及對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黃力.中央關于農業的六個“一號文件”[J].農資科技,2004(3).
[5]馮居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產品品牌推廣體系構建路徑[J].鄉村科技,2019(10).
作者單位: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