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鈺君
摘 要: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背景中,中國的文創產品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突出了文化自信。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極具現實意義,比較古代與現代的工匠精神內涵得出,現代工匠精神能為國家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文章以探究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工匠精神培養模式的實際案例來說明,研究生的創新教育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用。
關鍵詞:文化創意;工匠精神;培養模式
注:本文系湖南理工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以培養工匠精神為導向的藝術設計專業碩士教育改革研究”(YJG2019A002)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這不僅是指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如今市場與學校關系緊密,研究生階段的學生特別是術科生,除了學術上要達到創新的境界,還應發揮工匠精神,使創作接受市場的考驗。而從制造大國到“質造”大國,需要精湛技藝的高端人才,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相關專業如何迎合當今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升級,探索出現代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是本文研討的問題。
一、工匠精神的闡釋
(一)古代與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比較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由聶圣哲提出,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都具有這種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國內外對工匠精神有類似的理解,國內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得過一致好評,其中很多工藝師傅及其徒弟在修復文物過程中發揮了工匠精神。在國外,日本百年來以上老字號企業超過兩萬家,百年老字號的傳承就在于過硬的質量和口碑,德國人的執著與認真、注重責任與質量全球聞名。
古代工匠精神可概括為德藝兼修、精益求精、敬業奉獻三點。工匠精神在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時代時期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隨著時代生產力進步,自動化、智能化不斷發展,現代工匠精神包括極致專注、科學嚴謹、愛崗敬業等精神內涵,注重創新與拓展研究并肩而行,映射的是實踐精神與社會共同進步。由此得出,兩者核心概念是一致的,但前者注重精雕細琢的研究、創作過程與超常的結果,后者注重各方面影響因子,例如材料、結構、3D打印技術等。
(二)文化創意產業中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經歷蓬勃發展,伴隨著高科技與農、文、旅產業的高度融合,5G背景下的“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創造出新產品和新產業鏈,架構出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業態的市場要求專業人才需要從創新、文化、實踐等多個維度對產品進行升級加工,其中先進生產力指人才培養與輸出、產品的數量與質量的呈現。周斌提出鑒于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過程集合了創意、技術、產品、市場等諸多方面因素,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應依據文化創意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把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培養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意設計人才。因此將現代工匠精神貫徹其中是必要的人才培養環節。
二、術科生存在的問題
(一)術科生做不好產品的原因
1.認知問題
所謂術科生泛指高校中學習美術類、音樂類、體育類各專業這種技能型課程的學生。術科生高中作為藝術生考入高校,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知識和能力,但多數人學習態度比較懶散,對自己所學專業在今后崗位應用領域及操作了解過少,同時在認知方面存在重要問題。術科生對自己的專業無責任心,無法建立起探究、提升本專業的專業意識,對于作業的完成度不重視及對于作品的內涵缺乏探知,使得工藝低于行業內產品的標準。民間學習技藝的學徒,即使沒有師傅的嚴格監督,也會自覺探索事物原理及可利用元素,精心雕琢,超越市場檢驗產品的標準,這反映了他們具有踏實肯干的決心、認真的鉆研態度、講究質量的工匠精神。
2.技術手段問題
技術手段問題是學生創新作品面臨的主要問題,每種課程都應為解決技術手段問題而服務。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知識資源更新慢,無法跟上市場的腳步;師資力量薄弱,很少對市場了解透徹的教師,教授的知識與現代市場反映的問題不符,無法使學校與市場形成緊密聯系。
(二)工匠精神難以憑常規課程得以實現
常規課程下的學生培養是專業知識的灌輸式教育,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作能力。國內高校缺乏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課程,部分學校沒有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的關系。以湖南理工學院的司小莉為例,除了本科所學專業知識,她不拘束于傳統剪紙的表現及視覺符號,結合時下熱點事物,每一份剪紙都有獨特的創意和靈魂,她創造了自身的品牌文化并獲得很多成就,她的成功是工匠精神的完美體現,亦是文化創意行業給高校帶來的啟迪與機遇。常規課程下的術科生缺乏現代工匠精神,他們的作品沒有經過精磨細練,沒有真正“合格”,這種產品進入市場會導致質量不達標、東西滯銷等結果。
三、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的措施
(一)創新教育體系的設計與實施案例
國內系統的創新教育體系體現出一系列的優點及成效。以某大學為例,在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基礎上,該校視覺傳達專業開設了多項專題課程,其中有傳統民間藝術、綠色設計等相關新時代藝術趨勢的專題課程,科技前沿的技術引進課堂,以市場的要求去監督學生,使得學生的觀念得以改變,了解市場的評判標準及新工藝,從而提高自身專業技術,無形中解決了技術手段問題。藝術設計領域學生研發生產文化創意產品,使產品競爭力更加突出。高校創新課程的結構與設置,提高了高校相關專業的技能水平,研究生階段要充分發揮自己工匠精神,潛心研究與實踐,為國家成為“質造”大國躬體力行。
(二)研究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模式規劃
1.極致專注
一方面,加強學風建設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學術專注力。另一方面,高校在課程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育和崗位實習等環節中加強理性教育的內容,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整個環節。通過人文學科等必修課程,相應的科學技術培育課程,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學生極致專注力,做好綜合素質教育和能力持續發展教育。
2.科學嚴謹
在實施產學研一體化進程中,高校必須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現代工匠精神的實踐和養成教育,使技能活動及培養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將科學嚴謹的標準內化于學生的研究精神里。高校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和人才培養,同時為企業相應崗位培養具有科學嚴謹態度的創新型人才,促進產學研結合,根據產業特點及需求加強學校特色的專業建設。
3.創新變革
目前高校創新類課程結構可加快完善與優化,通過專業領域的社會熱點問題設置相關課程的學習與研究,研究生可以請教專業老師和行業內專家,結合傳統或地域文化,加以數字化設計、3D打印等先進技術手段創作產品,再投入市場。研究生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展開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使得作品與市場產品形成有機連接,使觀念以及創作方法各方面都得以改善。
4.愛崗敬業
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與價值觀、心態,愛崗敬業是職業素養里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設立必要的職業生涯教育,不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體現,它對個人事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培養模式的目的是培養出尊重市場、尊重標準及工藝的人才,使人才具有創新意識與現代工匠精神。
四、結語
在工匠精神培養模式的課程學習過程中,研究生提高了專業技能,提升了文化創意內涵的層次,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的培養在無形中增強。術科生將自身制作的產品推廣到市場,會帶動文化創意產業或其他產業經濟鏈,提升產業規模和創造力。由此得出,高校創新相關培養模式,能培養出市場最需要的人才及真正尊重市場的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們會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為中國成為“質造”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斌.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思考[J].裝飾,2010(1).
[2]萬長林.新時代育人新探索[N].中國教育報,2019-04-02(012).
[3]張培培.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回歸的內在邏輯[J].浙江社會科學,2017(1).
作者單位:
湖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