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宜賓 644000
放射介入診斷與治療技術目前在我國乃至全世界臨床醫學界,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疾病診治措施,該項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對傳統醫療技術所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有效的彌補,且隨著近年來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放射介入室在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當中被建立并應用[1-2]。 但是,對于在放射介入室工作的相關醫護人員而言,長期處于相對密集的高新科技環境中,各機械設備所產生的放射線、噪音、化學消毒劑等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這些因素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威脅[3-4]。 該次于 2017 年 5 月—2019 年 5 月選取該院放射介入室工作的40 名醫護人員為對象,研究放射介入室在工作期間實施針對性防護干預,以預防職業危害性事件發生的應用價值。 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放射介入室工作的醫護人員40 名,將其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20 名)和研究組(20 名)。對照組中男性 14 名,女性 6 名;年齡 22~47 歲,平均(30.9±5.4)歲;放射介入室工作時間 1~16 年,平均(5.2±0.9)年;本科學歷者13 名,本科以上學歷者5 名,本科以下學歷者 2 名。研究組中男性 16 名,女性 4 名;年齡 21~49 歲,平均(31.2±5.6)歲;放射介入室工作時間 1~19 年,平均(5.4±0.8)年;本科學歷者 11 名,本科以上學歷者 5 名,本科以下學歷者4 名。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對照組實施常規工作管理。研究組在常規工作管理的基礎上增加實施針對性防護干預:①加強科室范圍內的環境與藥物管理工作力度,減少潛在的危險因素:相關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特別重視放射介入室的環境衛生問題,需要始終保持整潔、安靜狀態,由專人負責定期進行通風和消毒處理,并制定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X線防護的具體有效方案,要求每位醫務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都能夠嚴格遵守并執行;介入室醫護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隨時穿戴防護衣,并保證定期脫離放射環境進行療養,使放射對身體所產生的危害減輕。此外,在相關藥物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一整套切實可行且具有較強科學性的診斷和治療流程,使醫護人員在工作的自我防護意識得到顯著性增強。比如,在對腫瘤疾病患者實施放射治療操作時,醫護人員要穿戴防護衣、手套、口罩等,還應該注意及時更換;正確處理更換下來的衣物,并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消毒或銷毀處理;放射介入藥品在取用完畢之后,及時使用專用袋進行集中性的封閉存放,在調配相關藥物時,要有良好的防護意識,相關的環境需要及時進行通風處理。②加強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工作,使醫護人員感染事件發生率降低:定期對科室范圍內所有醫護人員進行防護工作的相關教育,使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得到顯著性提升,使其防護意識增強,進一步強化心理健康與專業知識掌握水平。在與特殊感染源進行接觸之前, 需要對感染者資料進行仔細閱讀,保證提前做好具體且具有針對性的防護準備工作, 非必要情況下, 應盡可能避免與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進行接觸;在進行診斷和治療操作時,需要特別注意防止刺傷或割傷自己。此外,醫院還應該保證為放射介入室醫務人員提供足夠的體檢機會,注射疫苗,使機體免疫力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使感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
①職業危害性事件發生情況;②對放射介入室工作管理模式的滿意度;③在干預前后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考核水平。
在管理干預計劃實施完畢后采用100 分為滿分的不記名打分問卷形式,對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 ≥80 分滿意,<80 分且≥60 分基本滿意,<60 分不滿意[5]。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研究對象職業危害性事件發生0 例,該組的職業危害性事件發生率達到0.0%,少于對照組的5 例,其發生率水平為25.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對放射介入室工作管理模式的滿意度達到100.0%,高于對照組的70.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工作人員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比較[n(%)]
兩組干預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評分均高于干預前,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評分比較[(),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評分比較[(),分]
注:t、P 為兩組干預后組間比較,t2、P2 為研究組干預前后組內比較,t1、P1為對照組干預前后組內比較
組別 時間 操作技能 理論知識對照組(n=20) 干預前干預后t1 值P1 值研究組(n=20) 干預前干預后t2 值P2 值t 值P 值66.37±5.29 79.96±6.32 31.260<0.05 65.12±6.74 88.37±4.08 39.765<0.05 4.999<0.05 69.72±4.65 83.52±6.79 23.619<0.05 68.94±5.21 90.36±4.70 31.542<0.05 3.704<0.05
導致放射介入室出現職業危害性事件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感染因素:在醫院中從事護理服務工作與實驗室工作的相關人員,屬于創傷性接觸最高的一類人群,每年發生創傷的幾率在2%左右,且在創傷后進一步出現感染的可能性較大,感染率水平接近3%。 此外,放射介入室人員在銳器損傷等不良事件發生之后,受到血液傳播性疾病感染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且由于針刺造成損傷,而最終被傳染病毒所感染的人員占該類人員總數的90%左右。 ②物理因素:由于該科室的工作人員與放射性物質進行緊密接觸的時間相對較長,機體免疫力、植物神經生理功能、造血功能均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身體健康乃至是生命安全均會受到一定的危害。 ③化學因素:放射介入室大多數情況下都處于一個完畢封閉的狀態,在診療過程中所使用的相關藥物以及消毒劑均具有一定的揮發性,藥物揮發到空氣當中之后,如果不能夠有效祛除,或祛除不及時,均會吸入到工作人員的體內,使致畸與致癌等風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加大。 ④負重傷:由于該科室的工作環境與性質相對較為特殊,相關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都需要穿戴相應的防護衣,包括鉛衣、鉛帽、鉛圍脖等,防護衣的總重量有時甚至能夠達到10 kg 以上。人體腰背、脊柱、關節等在搬運重物時,發生創傷的可能性較大,再加之處于放射介入環境當中,長期負重使出現負重傷的可能性加大[6-10]。通過該次研究可以說明,放射介入室在工作期間實施針對性防護干預,可以預防職業危害性事件發生,縮短干預計劃實施時間,大幅度改善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使管理工作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