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寧
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這在理論上是毫無疑義的。這個過渡時期不能不兼有這兩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或特性。這個過渡時期不能不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換句話說,就是已被打敗但還未被消滅的資本主義和已經誕生但還非常幼弱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
具有這種過渡時期特點的整個歷史時代的必然性,不僅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而且對任何一個有學識的、多少懂得一點發展論的人來說,應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聽到的現代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代表(第二國際一切代表人物,包括麥克唐納、讓·龍格、考茨基和弗里德里希·阿德勒之流在內,都是這樣的代表,盡管他們掛著所謂社會主義的招牌)關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議論,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完全忘掉了這個不言自明的真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特性就是厭惡階級斗爭,幻想可以不要階級斗爭,力圖加以緩和、調和,磨掉銳利的鋒芒。所以,這類民主派或者根本不承認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階段,或者認為自己的任務是設想種種方案把相互斗爭的兩種力量調和起來,而不是領導其中一種力量進行斗爭。
【題解】
本段選文選自列寧1919 年10 月寫作的《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該文是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經濟和政治建設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在本段選文中,列寧主要闡明了過渡時期的特點和必然性,以及過渡時期俄國社會的經濟形式和基本社會力量。
列寧闡明了過渡時期的特點和必然性。1875 年5 月,在為反對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在哥達會議上提出的黨的綱領草案寫作的批評意見,即《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與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十月革命以后,為了適應過渡時期革命斗爭的需要,列寧堅持和實踐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但是,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卻否認過渡時期的存在,他們厭惡階級斗爭、幻想逃避這種斗爭,并對蘇俄的無產階級專政進行了惡意攻擊。因此,列寧重申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中間隔著一個過渡時期的科學觀點,指出過渡時期兼有兩種社會結構的特征,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
列寧在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在后文提出了“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的著名論斷。(鄧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