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 濂 等
歲丁未,世祖在潛邸①,召見,問曰:“孔子歿已久,今其性安在?”對曰:“圣人與天地終始,無往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矣?!庇謫枺骸盎蛟?,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有諸?”對曰:“遼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親睹。宰執中雖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論軍國大事,又不使預聞,大抵以儒進者三十之一,國之存亡,自有任其責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因問德輝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盡設施者甚多,將如之何?”德輝指銀盤,喻曰:“創業之主,如制此器,精選白金良匠,規而成之,畀付后人,傳之無窮。當求謹厚者司掌,乃永為寶用。否則不惟缺壞,亦恐有竊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庇衷L中國人材,德輝舉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問:“農家作勞,何衣食之不贍?”德輝對曰:“農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從出者也。男耕女織,終歲勤苦,擇其精者輸之官,余粗惡者將以仰事俯育。而親民之吏復橫斂以盡之,則民鮮有不凍餒者矣?!?/p>
歲戊申春,釋奠,致胙于世祖,世祖曰:“孔子廟食之禮何如?”對曰:“孔子為萬代王者師,有國者尊之,則嚴其廟貌,修其時祀,其崇與否,于圣人無所損益,但以此見時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笔雷嬖唬骸敖穸?,此禮勿廢?!笔雷嬗謫枺骸暗浔c宰民者,為害孰甚?”對曰:“軍無紀律,縱使殘暴,害固非輕;若宰民者,頭會箕斂②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為害尤甚。”世祖默然,曰:“然則奈何?”對曰:“莫若更遣族人之賢如口溫不花者,使掌兵權,勛舊則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若此,則天下均受賜矣。”
是年夏,德輝得告,將還,更薦白文舉、鄭顯之、趙元德、李進之、高鳴、李槃、李濤數人。陛辭,又陳先務七事:敦孝友,擇人才,察下情,貴兼聽,親君子,信賞罰,節財用。世祖以字呼之,賜坐,錫賚優渥。有頃,奉旨教胄子孛羅等。壬子,德輝與元裕北覲,請世祖為儒教大宗師,世祖悅而受之。因啟:“累朝有旨蠲儒戶兵賦,乞令有司遵行?!睆闹?。
(原文據中華書局1974年版《元史》)
【注釋】
①潛邸(dǐ):又稱潛龍邸,太子即位前的住所。
②頭會箕斂:征人頭稅,用作軍費支出或皇室支出。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譯文】
元定宗二年(1247 年),忽必烈在王府召見德輝,問他:“孔子去世已久,如今他所說的‘性’在哪里?”回答說:“圣人與天地共始終,無處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孔子的‘性’也就在這里?!庇謫枺骸坝腥苏f,遼因為信佛而亡,金因為好儒學而亡,有這話嗎?”回答說:“遼朝的事臣未能全知,金朝則是臣親眼所見。宰臣中雖用一二儒臣,而其余都是世襲的武將,軍國大事又不讓儒臣參與,以儒生而進為宰臣的,大抵只占三十分之一,金國之存亡,自有人應負責任,儒臣有何過錯?”忽必烈點頭稱是,又問德輝:“祖宗的法度都還在,而許多未能付諸實施,該如何是好?”德輝指著銀盤比喻說:“開創國家大業者,如制造這銀器,要精選白金良匠,按一定規矩制作而成,交給后人,傳之無窮。但應交給謹慎厚道的人掌管,才永為珍寶。否則不僅會損壞,而且恐有被偷去的危險?!焙霰亓页了剂撕镁谜f道:“這是我所不能忘懷的?!庇衷儐栔性瞬?,德輝舉出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問:“農家辛苦勞動,為何還衣食不足?”張德輝回答說:“農桑為天下之本、衣食之源。農民男耕女織,終年勤苦,而將其最好的收獲交納于官,剩下粗惡者用以上養父母,下育兒女。而地方官吏又橫征暴斂,搜刮一空,人民哪有不受凍挨餓的?”
定宗三年(1248年)春,行祭奠孔子之禮。忽必烈問張德輝:“為何要對孔子行祭奠禮?”回答說:“孔子為萬代主宰天下者之師,所以歷代君主都尊敬他。把他的廟修建得十分莊嚴肅穆,按時祭祀。崇敬他與否,對圣人無利也無害,但可以見君王崇儒重道之意如何?!焙霰亓艺f:“從今以后,此禮勿廢?!庇謫枺骸邦I兵與治民,哪個最危害百姓?”回答說:“軍無紀律,任其殘暴,為害固然不輕;但是,治民之官,對人民橫征暴斂,毒害天下,使祖宗之民如在水火之中,為害尤甚。”忽必烈沉默無言,過了一會兒又問:“那怎么辦?”張德輝回答道:“莫若派遣皇族中之賢者如口溫不花這樣的人,執掌兵權;舊日勛臣如忽都虎這樣的人,使他主管民政,這樣,則天下均受到皇上的恩賜了。”
是年夏,張德輝告假還家,臨行前又舉薦白文舉、鄭顯之、趙元德、李進之、高鳴、李般木、李濤等數人。辭別皇帝時,又奏陳首先要辦的七事:提倡孝友,選擇人才,體察民情,重視聽取各種意見,親近君子,信賞必罰,節省財用。忽必烈對張德輝不呼其名而呼其字,賜坐,賞賜優厚。不久,張德輝奉旨教育貴族子弟孛羅等。元憲宗二年(1252年),張德輝與元裕在北方朝見皇帝,請忽必烈為儒教的大宗師,忽必烈高興地接受了。德輝等就此進一步啟奏:“歷朝有旨免除儒戶的兵賦義務,乞下令有關政府部門遵行。”忽必然同意了。
【簡析】
張德輝是山西交城人,因晚年與元好問、李冶同游于封龍山,當時人號為“龍山三老”。三老中只有張德輝長期在元朝做官,他雖然不像元好問、李冶那樣學術、文章聞名于世,但從《元史·張德輝傳》來看,顯然也博學多才,而且常有濟世經邦之志。在選段中,張德輝回答忽必烈說“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即深合孔子“為仁由己”“求仁而得仁”的思想精髓,所以當忽必烈懷疑“金以儒亡”時,他在實事求是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極力表彰儒臣,正好利用這個時機進言來減輕忽必烈對于用儒士、行漢法的疑慮。后面記載他引導忽必烈祭祀孔子、建議免除儒家學者的兵賦義務,尤其是和元好問一起,主動奏請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公開宣布元世祖將以儒學安天下、治天下。這些做法都堅定了忽必烈樹立改用儒學,以儒者治國的決心與信心,并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原文化遭受沖擊的厄運,加強了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因此可以說,這些內容不僅是整篇《張德輝傳》最為光彩的事件,而且也是元世祖忽必烈人生中最為著名的文化事件。
小智慧
識 趣
倪 匡
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千萬要識趣。不識趣,后果十分凄慘。不識趣的人,在人際交往之中,決不受歡迎,久而久之,甚至到了令人“望風而逃”的地步,自然是不識趣者的悲劇了。
要識趣,十分容易做得到,記得盡量少麻煩他人,少纏人。有的人,以為和別人交情極好,就可以要別人這樣那樣,已然是不識趣至極了,人家礙著面子不發作,心中必然有惡言相向,若不及時而退,后果自然大是不妙。
也有一等不識趣的人,以為自己在各種場合都受歡迎,于是,便有慘不忍睹的場面出現。導致有眾多不識趣的人存在,是由于人際交往不講真話的結果,對不識趣者,暗示沒有用,非“明示”不可,才有效用。(選自《公務員文萃》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