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達
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生前在擔任拿口鎮鎮長的時候,年幼的女兒曾問他:“爸爸,你是拿口鎮最大的人嗎?”“不,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因為爸爸是為全鎮人服務的。”每每讀到這段話,總令人深受觸動,深受激勵,深受鞭策。廖俊波自喻為“最小的人”,體現的是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百姓的濃濃大愛。
為官者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在百姓心里往往很高大。任弼時功勛卓著,但他從不居功自傲,甘愿把自己當作小學生,虛心求教、勤勉工作,最終獲得了“黨和人民的駱駝”的美譽。焦裕祿在蘭考工作475 天,靠著一輛破自行車,走遍了蘭考120 多個生產大隊,臨終前仍然惦記著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家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的鹽堿地上麥子長得怎么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栽了多少。他去世后,人們從全國各地自發前來祭奠、懷念他。谷文昌終生踐行“不救民于苦難,共產黨人來干什么”的承諾,帶領群眾在槍林彈雨中保衛東山、在風沙彌漫中植樹造林、在驚濤駭浪中填海筑堤,把一個荒漠化海島建成了海上綠洲。他去世后,當地百姓每逢春節、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至今未變。
為官者把自己當成“最小的人”,是一種難得的清醒。從周恩來經常與“我的修養要則”對表,到彭德懷每月“反省自查一遍”,再到謝覺哉經常跟自己“打官司”。無不彰顯出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無比的理性與清醒。在山西榆次的常家大院祠堂里,常年供著兩件物品:一根牧羊鞭、一件破褡褳。意在時時告誡后人,不要忘了祖上是以牧羊為生的,不要忘了先人背著褡褳走西口的創業史。這些都警示我們,作為為官者,要經常想一想為官的初心是什么?經常問一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毛澤東曾經說:“群眾是從實踐中來選擇他們的領導工具、他們的領導者。被選的人,如果自以為了不得,不是自覺地作工具,而以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錯了。”陳云也曾指出,一個人為黨做好工作,這是應該的,有了成績,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朱德常告誡大家:“一定要記住,如果有功,功是黨的,是群眾的。”這些都充分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虛懷若谷、不居功自傲的高尚情懷。如果一個領導干部把自己當主人,把群眾當仆人,主仆關系倒置,那么這樣的干部不管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不需要的。每名黨員干部要以老一輩革命家為榜樣,把自己看得輕一些、把人民看得重一些,把名利看得輕一些、把事業看得重一些,把職務看得輕一些、把作為看得重一些。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支持,才能完成好黨賦予的各項任務,才無愧于黨員干部的這一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