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真正的經濟——節約——是勞動時間的節約(生產費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這種節約就等于發展生產力。可見,決不是禁欲,而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能力,因而既是發展消費的能力,又是發展消費的資料。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
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
此外,直接的勞動時間本身不可能像從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觀點出發所看到的那樣永遠同自由時間處于抽象對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不過,他能宣布最終目的不是把分配,而是把生產方式本身提到更高的形式,這依然是他的一大功績。自由時間——不論是閑暇時間還是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變為另一主體,于是他作為這另一主體又加入直接生產過程。對于正在成長的人來說,這個直接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訓練,而對于頭腦里具有積累起來的社會知識的成年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知識的)運用,實驗科學,有物質創造力的和對象化中的科學。對于這兩種人來說,只要勞動像在農業中那樣要求實際動手和自由活動,這個過程同時就是身體鍛煉。
正如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在我們面前逐步展開那樣,它的自我否定也是如此,而這種否定便是它的最終結果。我們現在研究的還是直接的生產過程。如果我們從整體上來考察資產階級社會,那么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總是表現為社會生產過程的最終結果。具有固定形式的一切東西,例如產品等等,在這個運動中只是作為要素,作為轉瞬即逝的要素出現。直接的生產過程本身在這里只是作為要素出現。生產過程的條件和對象化本身也同樣是它的要素,而作為它的主體出現的只是個人,不過是處于相互關系中的個人,他們既再生產這種相互關系,又新生產這種相互關系。這是他們本身不停頓的運動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
【題解】
本文節選自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機器體系和科學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化》。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生產力的概念,其內涵是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就是生產力,即“我們的能力是我們唯一的原始財富”。在本文中,馬克思主要從三個方面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
首先,馬克思論述了個人充分發展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發達的生產力。”“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馬克思強調: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一方面使人能順利地從事生產勞動,從而生產出產品和創造出財富。因此,個人能力就是產品和財富之父,而勞動對象是產品和財富之母。另一方面,人的能力還是進一步提高技能、進行創造和發明科學技術的前提。技能、發明和創造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前提和基礎,進而推動物質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馬克思論述了個人能力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的充分發展是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發揮作用的媒介和條件。二者是相互制約的關系。作為生產力,科學技術需要一個轉化過程。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預示和展望中,在發展生產力的許多途徑和方式中,洞察到了每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作用,指出它是最大的社會財富和社會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石。
再次,馬克思論述了生產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關系。認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可使物的要素現實地對生產力的發展發揮有效的作用:其一,馬克思把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放在相互聯系中加以研究,指出只有在它們辯證統一的關系中,生產過程才有可能進行,生產力本身才能形成。馬克思指出:人的因素是生產力的主導因素,假如沒有人的勞動和能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包括生產工具)就不可能對生產力發生任何作用,它們就會變成一堆僵死的、沒有生命的材料,最多,不過是構成生產力的一種可能性。其二,人是智力和創造力的承擔者。只有人有可能改進生產工具和開發勞動對象,并把獲得和創造的生產力以及積累的經驗和技能代代相傳,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能力越發展,對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對勞動對象的開發就越有效,進而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就會越大。其三,人的思維能力除了使他能超出現有的生產力界限外,還能不斷發現發展生產力的有效途徑。生產力愈發展,它所需要的人的因素(人的充分發展)就會顯得愈重要。
總之,馬克思認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王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