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嬌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現代教育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在新時代背景下,多媒體藝術不斷發展,多媒體展覽項目的應用涉及藝術照明。藝術照明體系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產物,其在多媒體展覽項目中的應用,能創造更加優良的藝術氛圍,使展覽項目變得豐富與生動,為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這也是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與基礎元素。
通常情況下,人們將照明設計分為一般性照明與藝術照明兩種不同的類型。其中,一般性照明是指功能性照明,如在醫院、工廠或學校等區域中存在的照明設備;藝術照明常見于展館、酒吧、餐廳等區域的裝飾,涵蓋一般照明、局部照明與混合照明三種形式。
合理的燈光布置方式能營造不同的藝術氛圍。一般照明就是將光源分布在空間中,以提升空間亮度,在所有空間中都能運用該類型的照明形式;局部照明是指將燈光運用在一個小的空間中,營造區域性的空間氛圍感,使空間更具層次感,呈現更加立體的空間效果;混合照明通常是一般照明與局部照明形式的混合體現,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耗,通常運用在規模比較大的場所中。在不同的項目中,需要合理運用不同的照明形式。
近年來,藝術照明的發展較為迅速,在很多展示展覽類活動中得到了深入運用,主要用于制造視覺效果,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手段。藝術照明和普通照明存在明顯的區別,其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價值,既包含了一定的藝術思想,又具有極高的展覽價值。
(1)藝術內涵。藝術照明通過運用光線呈現多種不同的藝術效果。一是虛實空間的營造。在多媒體展項中,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視覺觀感,需要運用藝術照明營造空間,通過光線的變化,呈現虛實對比,讓空間更加明晰。二是冷暖對比。藝術照明光源可以使用多種不同色光,而色彩本身就有冷暖區別,這種區別會基于光照使用色光的差異體現出來,從而在多媒體中展現冷暖對比效果。三是明暗的對比。照明光源可以調節光線的亮度,明亮和黯淡的光線營造的環境效果不一樣,調節光線亮度能呈現不同的氛圍營造效果。
(2)藝術價值。針對多媒體展項,藝術照明的運用藝術價值如下:一是能夠增強視覺表現效果,給人們更好的視覺享受。多媒體展項能基于藝術照明的運用,通過空間營造、冷暖對比等藝術手法,讓展示效果更加突出,沖擊人們的視覺感官。二是可以強化主題表現。多媒體展項具有相應的表現主題,而藝術光照的運用需要和表現主題契合。如此一來,就可以支撐主題,強化表現效果。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文化設備設施項目體系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全國各地興建起很多專題性質的博物館、紀念館與展覽館等文化場所,不同類型的展覽與展示活動不斷涌現。此外,群眾整體文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和參與意識的強化,對展覽與展示的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形式單一的靜態展示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1]。不同類型的展覽與展示活動更關注與重視設計的創新與理念的更新,布展的手段愈發豐富,展覽類的項目從視覺與聽覺等不同層面展開了精心設計,借助聲、光、電結合的形式有效傳遞信息。從視覺角度看,人們運用了模型、燈光、視頻投影等不同的技術;從聽覺角度看,人們采用了立體聲效等不同類型的手段;在控制系統時,人們運用了數字手段,部分項目甚至可以讓觀眾直接操作與選擇,使參與項目的人員與所展示的內容能有效互動,參觀人員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展示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各種類型的展覽與展示活動中,藝術照明逐漸發展成為創造視覺效果的常用技術手段。然而,無論是在設計層面還是在設備設施運用層面,藝術照明均未呈現預期效果,具體原因如下:(1)展覽項目并未控制周圍燈光或采取遮光措施,對展覽項目整體的燈光照明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干擾,使藝術照明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2)展覽的項目內容自身不具備藝術性照明,在處理光照區域的過程中,并未對比聚光與散光;在處理色光時,也未進行冷暖對比;在光照強度上,未進行亮暗對比,這使展覽項目對應的模型、實物與背景等都顯得比較虛假與蒼白,所呈現的視覺與藝術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綜合以上兩點原因,若能進一步提升對展覽項目體系的藝術照明系統重視程度,充分運營燈光特征,即便是一般性質的繪畫或其他實體,借助藝術照明的形式也能使其變得更加生動與豐富。
揚州世界動物之窗在2008年正式開放,其主要涵蓋綜合館、亞洲館、非洲館等不同的板塊,是集生態、科教與娛樂于一體的主題性質公園。動物之窗的切入點是珍稀動物的標本,借助相對先進的技術手段還原和展示動物風貌。在整個公園中,綜合館建筑體系的外形相對特殊,其核心是與動物相關的知識,關鍵展示形式是多媒體,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借助影視成像、多媒體網絡等技術,將相關動物知識分別以表演、互動等形式呈現,促使動物科普區域與娛樂休閑區域有機融合。
館內設置有劇場,上演多媒體卡通劇,在劇中,既有PK秀的表演,又有相關動物知識的傳授,且呈現的動物形象逼真,生動有趣[2]。館內的劇場屬于黑匣子類型,在設計之初,就明確了劇場體系的結構、樣式與風格等,確保在視覺及聽覺方面呈現特殊效果,充分發揮燈光、立體聲效與光影等手段的作用。具體而言,先創造多媒體劇本,之后結合劇本的內容設計劇場內部的觀眾區域、舞臺區域及屏幕等不同的環境區域。在觀眾區域的兩邊分別設置投影屏幕,呈現舞臺上的正面形象,從而產生多個畫面的生動視覺效果。在劇場內,會有真人參與演出活動,運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幻影成像,簡言之就是運用光學錯覺原理,將已經拍攝完成的影像在一定的場景中疊加,使立體影像及周邊人造背景的真實性更強。通常情況下,場景涵蓋寬銀幕的環境、模型與燈光的變換組合等不同的元素。這一技術同時配備特殊的聲、光、電效果,可以繪聲繪色地演繹故事情節,形式相對新穎、直觀。如今,在國內外不同類型的展覽項目中,幻影成像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呈現了優良的效果。
在舞臺正面,設置了面積比較大的鍍膜浮法玻璃,并使玻璃與在其上面的投幕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如此,在屏幕上投射一些經過處理的視頻形象時,鍍膜玻璃上便能同步呈現這些形象。演員在玻璃的后面進行實景表演,同時與玻璃反射所形成的幻影展開交流性的表演活動,可呈現特殊的表演效果。為了營造更加優良的視覺效果,舞臺之外的成像燈及舞臺內部的聚光燈能嚴格控制光區,以避免燈光對鍍膜玻璃形成干擾。同時,統一調整舞臺內部聚光燈形成的亮度與鍍膜玻璃上形成的幻影亮度,以使舞臺演員、實景與幻境光感一致,呈現更奇特與完整的視覺效果。在展覽項目中,若運用幻影成像技術,影像無法與其他類型的燈光有效協調,會使畫面效果大打折扣。
在塑造人物形象及推動劇情的過程中,還使用了紫外光激發熒光的技術手段。在觀眾區域,能刻畫劇中的主角。以大熊與小猴子形象為例,在劇情需要時,若開啟前面的紫外光聚光燈,即可定格大熊與小猴子的形象;而若關閉紫外光燈,兩者的形象就會消失,這樣的切換效果能使演出的氛圍更加活躍[3]。
藝術照明所呈現的效果與設備狀況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工作人員需要結合展覽項目的具體狀況,精心選取照明燈具的型號與類型,明確燈具的位置與最佳的投射角度;結合展覽項目自身的規模,明確投射的具體范圍與距離,設置好光斑與燈泡功率等參數,同時繪制布光圖。若需要使用色光,需要在設計之初明確燈光色紙對應的色號,同時選擇帶有聚光燈與柔光燈的燈具,以便在對光操作時有效調整燈光投射的區域。
可以嘗試運用投影機自身的燈光變化與形象的變化投射景物,將投影機視為燈具,使其發揮作用,所呈現的藝術效果良好。除此之外,也可以運用現今比較流行的多媒體數字燈,其不僅具備一般性質的電腦燈功能,還能像投影機一樣投射視頻影像,可將其視為帶有活動圖案的燈光加以運用。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與央視春晚的舞臺中,就運用了該形式,視覺與聽覺效果十分精彩[4]。
在整個藝術照明體系中,不僅需要仔細挑選發光的設備設施,如燈具與投影機等,還要選好受光體。通常情況下,燈光多被投射在實體或畫面中,投影機中的影像被投射在平面或屏幕上。為了追求特殊性的視覺效果,也可以將光與影像投射在密度、色彩及材質不同的紗網幕上,在整個過程中,可將畫面分為不同層次,呈現虛實有序、若隱若現的良好視覺效果[5]。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實體或半立體樣式的屏幕中投射活動視頻,呈現出乎意料的視覺效果。
在多媒體展覽項目中,需要關注燈具、投影機與受光體等不同的元素。如今,燈具體系逐漸朝數字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藝術照明體系的運用賦予了項目更多功能,對此,需要創新藝術照明設計思想,并不斷開展實踐,從而創造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