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江寧,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內科護理學教學工作
【摘要】: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轉變及醫療環境的改善,醫療和護理的目的更應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給高血壓患者帶來不良影響,同時,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部分患者久而久之便會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國內外關于音樂療法對臨床疾病的干預效果得到廣泛認可,該方法操作簡單、安全、經濟且行之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本文就音樂療法對焦慮、抑郁、血壓方面的干預效果進行綜述,為今后臨床工作及科研方向提供依據。
【關鍵詞】:音樂療法 焦慮 抑郁 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 R 45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音樂療法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它是以音樂活動作為治療的媒介,增進個體身心健康的一種治療方法。在音樂治療界,公認的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前美國音樂治療協會主任Bruscia.K,1998年對音樂治療學科所下的定義[1],即:音樂療法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治療師通過運用各種音樂體驗及在治療師和治療對象之間作為動態的變化力量發展起來的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本文就音樂療法的興起發展、音樂療法的作用機理以及音樂療法對焦慮、抑郁、血壓方面的干預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及時發現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提高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療效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報道如下。
1.音樂療法的興起發展史
音樂療法雖然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音樂療法卻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個國家傳播開來,并且不斷的發展壯大。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便開創了音樂療法,他認為,聽樂曲可緩解煩躁不安,促進睡眠。現代音樂治療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醫院的醫生讓受傷的戰士聆聽音樂,結果使傷口感染率、死亡率降低,此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二戰后,音樂療法從部隊醫院、精神病醫院推廣至其他各個科室部門,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漸發展為一門現代學科。目前,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及亞洲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音樂療法。1950年,美國成立了全美音樂治療協會,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發展為一種專業療法。1958年,英國建立了音樂治療協會,此后澳大利亞、法國等45個國家開展了音樂治療,150多說大學設立了音樂治療教育。隨著音樂治療的發展,1974年成立了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音樂治療已逐步形成一種社會職業,目前美國從事音樂治療工作的注冊醫師有4000余人,歐洲數千人,日本50多人。我國于80年代初期開展音樂治療,如音樂電療法、音樂電針麻醉、音樂電磁療法及音樂點針灸。目前,我國雖然初步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但音樂治療工作還處于起始階段,音樂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都有待探索和發展[2]。
2.音樂療法的作用機理
音樂療法在作用機理方面具有其獨特的機制,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審美移情學說、共振原理學說和神經活動學說。審美移情學說認為音樂是一門獨立的審美藝術。人在審美的過程中,審美形象因情而生,使審美主體感同身受,喚起人絢麗多彩的情感體驗,激發人類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音樂與醫學有一定的本質關聯,音樂獨特的魅力對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它在調動人們思維記憶、聯想的同時,喚起同感,引起人們的共鳴。音樂情境影響了審美主體的情緒,獲得釋放宣泄,使積極情緒強化、消極情緒弱化,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3],緩解軀體的緊張情緒,消除個體的應激狀態。共振原理學說認為,音樂就是一種作用于人類生理場與物理場的物質能量。一方面,旋律、節奏、曲調等音樂組成要素具有自身的規律和頻率,并從不同角度傳遞信息。當音樂振動作用與人體各個部位時,引起人體五臟六腑、肌肉、腦電波等的和諧共振,促進各器官節律趨于一致;另一方面,音樂是通過對人體的聽覺器官和聽覺神經作用開始,進而影響到全身肌肉、血脈及其他各個器官的活動。神經活動學說認為,通過聽覺神經,音樂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及腦干網狀結構,調節大腦皮層活動,使其能夠很好的協調人體內臟活動、情緒和行為。當音樂聲波作用于大腦時,會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通過神經-體液軸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質。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作用機制,音樂通過刺激大腦皮質,喚起患者愉悅的情感和聯想,使身心產生良好的效應。
在治療方法上,音樂療法多采用聆聽的方法(聆聽法)。有關研究表明聆聽法綜合了患者的文化背景和音樂背景,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聽音樂時,音量宜控制在20~40db,時間30分鐘左右,1~2次/天為宜。音樂應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不同情緒及心理狀態有不同的音樂處方[4]。焦慮情緒宜選擇班得瑞的《寂靜山林》、《大地的旋律》、《雪之夢》等,中國古典名曲《高山流水》、《馬蘇里船歌》、《瑤族舞曲》等;抑郁情緒宜選擇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G大調管弦樂《皇帝》,古典音樂《在阿爾及爾的意大利女郎》、《姑蘇行》、《杜鵑圓舞曲》、《關山月》等。放松宜選擇德彪西管弦樂曲《大海》、海頓組曲《水上音樂》、中國古典音樂《彩云追月》、原始自然音樂《松濤聲》《海浪》《雨滴》《泉水》及大自然的鳥鳴聲。具體干預方法,應遵循目的性、整體性等原則[4-6]。從中醫五音理論來看[5],應將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音調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等多方面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做到因人施樂,對癥擇樂,提高音樂治療的效果。
3.音樂療法對焦慮、抑郁、血壓方面的干預研究現狀
音樂療法便利、經濟、安全等特點,在實際臨床中得到了很好的療效。音樂療法起初運用在精神科疾病,之后推廣至心血管科疾病、內分泌科疾病、腫瘤科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輔助治療,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針對焦慮、抑郁問題方面,國內外大部分文獻研究結果均表明,音樂療法通過生理和心理雙重作用對緩解焦慮及抑郁負性心理狀態有較好的療效。
國內外研究表明,聽音樂可使個體軀體放松,心情得到舒緩和平靜。Yun[7]等對前列腺摘除患者進行研究,對實驗組進行音樂干預,經分組對比研究發現,干預組患者的血壓、心率明顯下降,焦慮緊張狀態也明顯得到緩解,證明了音樂療法對緩解術前焦慮狀態有明顯的療效。Evans[8]通過文獻系統回顧,證明了臨床日常護理中使用音樂療法可減少焦慮的有效性,且無副作用,并推薦音樂療法同日常臨床護理實踐相結合。Moon Fai Chan[9]等在新加坡對老年人抑郁運用音樂療法進行干預,將50例老年人隨機分為干預組(24例)和對照組(26例),干預組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持續8周,干預結束后顯示音樂治療組抑郁情緒明顯降低,并且顯示出累計劑量效應。Moon Fai Chan,Esther Mok等[10]人運用音樂療法對社區老年人抑郁情緒進行為期1個月的干預,以GDS為測量工具,將47位老年人隨機分為音樂治療組(23例)和對照組(23例),結果顯示,音樂組抑郁評分、血壓、心率顯著下降(P<0.001)。Cardigan等[11]對臥床休息的心臟病人進行音樂干預,發現音樂對降低血壓、呼吸頻率以及緩和心理壓力都有很好的療效。王躍萍[12]等采用類實驗的方法,將15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并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為測量工具。觀察組50例患者在住院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個性化音樂療法,干預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王玉英等[13]將30例肺癌術前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20例)、對照組(10例),干預組接受音樂療法,治療前后分別用SAS、SDS進行測評,結果顯示,音樂療法可以有效地緩解肺癌患者術前的焦慮狀態,并且減少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
另一方面,音樂療法還被運用在降低血壓上。Smolen等對正接受結腸鏡檢查的門診焦慮病人進行研究,把32個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用病人自選的音樂對實驗組進行干預。焦慮情況用生理指標血壓和心率來反應,實驗結果顯示心率、收縮壓、舒張壓顯著下降。黃國志等[14]將42例早中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按照病程、性別分為觀察組、對照組,音樂療法干預結束顯示,音樂療法對高血壓患者有即時降低血壓的作用(P<0.01),并且影響患者的心理功能,降低其焦慮水平(P<0.01)。黃紹寬等[15]對9例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高齡患者運用音樂療法進行干預,每天1個小時,30個小時為一個療程,干預期間停用藥物治療。音樂療法結束后,收縮壓下降顯著(P<0.05),舒張壓下降非常顯著(P<0.01);舒張壓平均下降11.03mmHg,收縮壓平均下降20.25 mmHg;心率平均減慢8次/分(P<0.01);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提示音樂療法有助于老年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康復。于蘭等[16]在音樂放松輔助治療對高血壓患者自主神經平衡狀態的影響研究中,將10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在每天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音樂放松治療。實驗結束,觀察組患者自主神經平衡指數下降,心率減緩,血壓下降,各種主訴癥狀明顯好轉(P<0.05),結論表明音樂放松療法可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自主神經平衡狀態,降低血壓。
4.小結
音樂療法是一種理想的“自然療法”,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不依賴于任何藥物,而是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患者通過各種專門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負性情緒障礙,恢復或改善人的健康狀態。由于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等因素差異,音樂療法對改善焦慮、抑郁以及血壓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但總體看來,音樂療法對緩解焦慮、抑郁負性情緒障礙有很好的成效。高血壓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在高血壓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較大,而在治療中往往只依靠藥物,卻忽視了心理方面的因素[17]。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護理人員可以獨立實施的輔助治療手段,通過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調整心臟及循環失調,調節人的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使身心放松,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音樂療法對血壓、焦慮抑郁及脈搏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該干預方法操作簡單、安全、經濟且行之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今后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靖, 音樂治療及其相關心理學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 2003. 26(1): 176-177.
[2] 鄭璇, 徐建紅, 龔孝淑. 音樂療法的進展和應用現狀[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3. 20(7): 42-43.
[3]修海林,羅小平. 音樂美學通論[M]. 2002,上海音樂出版社.
[4] 黃素英,趙新鮮. 音樂護理在醫院護理服務文化中的探索和實踐[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3. 20(7): 85-86.
[5] 劉偉. 淺談五音療法的理論基礎 [J]. 國醫論壇, 2003. 18(5): 17-17.
[6] McCaffrey, R. and R.C. Locsin, Music listening as a nursing intervention: a symphony of practice[J].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02. 16(3): 70-77.
[7] Yung, P.M.B., et al., A controlled trial of music and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Chinese men undergo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2. 39(4): 352-359.
[8] Evans, D.,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2. 37(1): 8-18.
[9] Chan, M.F., et al., Effect of music on depression level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 community‐based older ad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09. 18(4): 285-294.
[10] Chan, M.F., et al., Effects of music on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
[11] Cadigan, M.E., et al., The effects of music on cardiac patients on bed rest[J].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07. 16(1): 5-13.
[12] 王躍萍,劉彩玲. 個性化音樂療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09. 28(7): 884-886.
[13] 王玉英. 音樂療法對緩解肺癌患者術前焦慮及應激狀態作用的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 22(8): 14-15.
[14] 黃國志,卓大宏. 音樂治療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及心理功能影響的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95. 10(001): 28-30.
[15] 黃紹寬,鄭孟傳. 音樂療法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康復的作用[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01. 10(1): 30-31.
[16] 于蘭,呂秋祿. 音樂放松輔助治療對高血壓患者自主神經平衡狀態的影響[J]. 中國臨床康復, 2002. 6(015): 2247-2247.
[17] 葛鳳, 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國醫藥導報, 2009(15): 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