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創造是對生命的一種回應,通過創造,我們讓生命變得更加豐滿。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延展、永續,通過藝術創造,我們實現了在物質世界所無法觸及的人類的感情、想象力和思境的高度和深度。因為藝術,我們才能這般優雅、高貴、自尊、溫馨地存在著。
本期報道的名家是楊之光和徐右冰。楊之光先生的人物畫繼承和弘揚了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徐蔣體系”和高劍父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的傳統,以獨到的筆墨語言和神形兼備的造型能力表現現實生活,史詩般記錄了一個時代的人的精神風貌。徐右冰先生是當代帖學書法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他以精熟的筆墨和典雅的線性語言演繹了當前語境下的二王傳統。也難怪有人說:“徐右冰不在去領獎的路上,就在領獎的現場。”
本期《經典重讀》欄目繼續報道明末清初遺民畫家擔當。石濤說:“擔當老人大有解脫之相。”擔當用禪宗的“實相”“虛相”之理,對中國畫的虛實之境進行了拓展和深化。
本期《翰墨遺韻》欄目報道了20世紀前半期聞名江浙的“江南第一書家”蕭蛻庵。蕭蛻庵的書法初以李北海和吳昌碩為師,后轉益多師、精研自省而終成自家面貌。蕭蛻庵的書法居傳統正脈而不守舊,他的為人有名士之氣而仁義遍施,書風雄健典雅,俠氣、骨氣、書卷氣高拔盎然。
本期《典藏》欄目報道了無錫博物院藏《貫華閣圖卷》的來龍去脈。貫華閣在無錫惠山忍草庵,是清代文人雅集的勝所,但幾遭毀棄。《貫華閣圖》亦如貫華閣命運多舛,成而后損,損而后補,但終得佳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