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國 高雄山

摘 要:古浪縣山陜會館大殿東西兩壁遺存有兩鋪清代大型三國人物故事壁畫,畫面人物眾多,構思布局巧妙縝密,人物造型精美工致,線描細勁,設色穩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然長久以來并未引起學界關注,現就其壁畫內容與藝術價值進行初步辨識與探討。
關鍵詞:山陜會館;清代壁畫;三國故事;河西走廊;關公信仰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河西走廊中東部地區石窟、寺觀壁畫考察與研究”(16YJC760024);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我國古代壁畫中的民族融合圖像資料整理與研究”(2019-GMD-046);2017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明清時期陜西水陸畫圖像藝術研究”(2017C001);2018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絲綢之路甘肅段匾額藝術文化研究”(2018A-086)階段性成果。
一、會館建筑
古浪縣山陜會館位于土門鎮漪泉村,今土門鎮商業街(287鄉道)中段供銷大廈西側巷道內。據方志載,其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清朝中晚期山西、陜西商幫在泗水、永豐、土門一帶的集散、旅居、會商、聯誼、祀神之所。20世紀中葉以來,會館建筑遭受重創,殘垣傾頹、破敗不堪,大殿(圖1)前梁折斷、屋頂坍懸,院內垃圾成堆,一片狼藉。近年來,幸得地方鄉賢捐資募化,多方奔走呼吁,幾經周折,于2010年將會館建筑群修葺一新。院落整體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3.2米,東西寬22.2米,南面開門。“大門兩側建有門樓,門樓兩側建有兩座小樓,均為單間,呈平面方形,周圍有繞廊,二層重檐,上下兩層,下層為四面帶彩戲臺,均為四角翹頭,頂為懸山式,出檐較深,結構嚴謹。”[1]現今會館主體大殿(圖2)為抬梁式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1.6米),進深三間(9.3米),前出廊,梁架、斗栱、檁椽皆系原建木料,重新修葺僅更換了門窗、額枋、壸飾及部分木柱,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本的面貌。大殿內現塑關圣夜讀《春秋》坐像及周倉、關平、金童、玉女侍立像一鋪五尊,東西兩壁遺存兩鋪清代大型歷史故事壁畫。緊靠大殿西側向內縮進有一硬山頂出廊小殿,是為馬王殿,內塑馬祖、馬社(土地)、馬步三尊神像,殿內亦存白馬故事壁畫,可惜殘損較甚,難以辨識。大殿前東西演義廳對稱排布,各面闊三間,院中置鑄鐵“萬年寶鼎”一尊。
二、大殿壁畫
壁畫位于大殿東西山墻,高2.8米,寬4.2米,左右兩鋪總面積約23.5平方米,為古浪縣境內現存不多的清代大型寺觀、會館壁畫之一。壁畫人物眾多,故事情節繁復,依據人物造型和主要故事情節可推斷此壁畫描繪的為“三國故事”。
東壁(圖3)左上角繪眾人騎馬圍獵場景,一白一褐兩鹿各自驚慌奔走,褐色梅花鹿身中一箭,文臣武將正端坐馬上向中間一老者道賀,此畫當為建安四年(199年)“許田打圍”中曹操用天子寶雕弓射鹿后接受眾人齊呼萬歲之慶賀場景。左下角群山峻嶺間走出四騎,最前一騎人物服飾及手持兵器特征已因壁畫斑駁無法辨識,身后三騎分別是劉、關、張:劉備著紅袍,腰系佩劍,策馬徐行;關羽一襲綠袍,手提青龍偃月刀,勒馬緊隨其后;張飛滿臉髯髭,一身青色戰袍,手提丈八蛇矛,騎黑馬尾隨于后,最前面還有一仆童肩挑物什闊步前行。此畫面當為“三顧茅廬”之場景。其正上方有二人分別著紅、白袍服相對作揖,手持笏板立于階前,然上部殘缺,壁畫斑駁,實難辨識。右上角繪劉、關、張三人執兵策馬,以圍攏之勢與一員身穿紅色戰袍、手持方天畫戟、坐騎赤兔馬的青年悍將鏖戰廝殺之場景,策馬飛奔,每一騎身后都卷起一團祥云似的風塵,以表現一騎絕塵的速度之美與緊張之感。此處畫當為“三英戰呂布”之場景。右下角山石掩映之下有一處廳堂,階前柳樹下有一虬髯大漢酷似張飛,左手扭扯一小官脖領,右手指一掛在樹杈上的包袱,身后是劉、關二人,劉備身著紅袍,微舉雙手諾諾連聲。觀此情景,當是“怒鞭督郵”一節。
西壁(圖4)左上角一紅墻圓門內朱漆雕欄,似一佛寺建筑,殿臺之上一僧立于前,一手執物似戒刀,另一手指于前,殿前關羽手提大刀奔將趕來,階下一人倉皇奔逃,回頭舉手招架身后關羽。此情景所描繪的乃是“鎮國寺普凈救故人”“汜水關關羽殺卞喜”的故事內容。左下角繪關羽將漢壽亭侯大印置于大堂之上,騎赤兔馬率部將不辭而別。遠處又見一人身著紅袍率眾人下馬立于橋頭恭送作別,橋上關羽披掛甲胄,手握大刀端坐馬上,威風凜凜。一員小將雙手送呈,將一襲朱紅錦袍掛于關羽刀尖,關羽輕輕挑起,勒馬回頭稱謝。橋這邊古柏蒼松,山路綿延,士卒牽著馬車載二夫人疾行道中。觀此畫面,當是“關羽掛印封金”“曹操贈袍留別”之情節內容。右上角繪關羽提刀縱馬與眾將廝殺,最上有一將已落入馬下、身首異處,許是“關公斬蔡陽”之場景。下有關羽策馬在城下逐殺二將,因此處畫面皆為關羽與眾將突圍廝殺,并無明顯特征以準確識讀具體故事情節,然其描繪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內容當無誤。最下繪關羽勒馬回頭,手起刀落將一執刀敵將劈為兩段,人頭落地,與《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之描述相吻合[2]。
綜上所述,古浪山陜會館東西兩壁的壁畫內容主要為“許田打圍”“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怒鞭督郵”“刀劈卞喜”“掛印封金”“贈袍留別”“過五關斬六將”等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且皆以關羽為主題進行構思、描繪。關于壁畫的作者和年代并沒有題記信息,根據與本地長者交談所知,此會館大殿壁畫為清道光年間武威本地著名畫家白復龍所繪制。方志記載:“白復龍,善畫人物兼地獄變相,山水用大米法。”[3]會館西側馬王殿內正脊上有“道光元年歲次辛巳午月山西汾州府汾陽縣廣貞里四甲門徒……”墨書間夾朱書題記,且殿內白馬壁畫造型、風格與大殿三國故事壁畫極為相似。因此,筆者推測山陜會館大殿兩側的三國故事壁畫是道光元年(1821年)造修西側馬王殿時,山西汾陽旅商或匠作邀請涼州畫師白復龍一并繪制的,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
三、藝術價值
壁畫采用全景式構圖,以連環畫形式展現了多個三國故事場景。通過山石、云氣、樹木,巧妙地將不同故事情節分割開來,但又自然綴合,車馬山中行,樓閣隱深林,滿壁鋪陳,繁而不亂,盡顯蒼茫宏闊。情節塑造及人物布陳則完全參照明末清初流行于吳門地區的三國全圖繡像進行繪制,許多故事情節與民勤東鎮大廟壁畫極為相似,說明本地畫師手中皆有以明清小說刻本繡像為參照的粉本。在人物造型上,注重人物情感、氣質的襯托。譬如東壁“三英戰呂布”(圖5),張飛之驍勇、關羽之豪逸、呂布之英武躍然壁間,三人合圍前沖的緊湊構圖愈加凸顯人馬的動勢及故事的緊促之感。馬的造型肥碩健美、頭尾俊逸、四肢細長,壁畫創作筆致勁健,大有金人趙霖摹畫《昭陵六駿圖卷》之神貌。
在線描方面,壁畫作者采用淡墨起稿——顏色罩染——提線復勾的步驟。如關羽形象局部(圖6)可清楚地看到人物身后的卷云紋最底層有墨線隱出,白粉罩染之后又以墨線中鋒復勾,幞頭、面部五官及手部亦可看到淡墨線或赭線勾勒,敷色后又以勻細墨線重提輪廓,如此一來更顯人物造型輕松活潑、富蘊精神,避免了呆板僵硬之效果。從整體上來看,此二鋪壁畫的線條細勁流暢,設色清麗雅致,人物形象精工細寫,動態造型優美傳神,情節刻畫豐富生動,布局構圖靈活飽滿,為河西走廊清代大型歷史故事壁畫的精品力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四、結語
古浪山陜會館歷經數百年風雨,壁畫上下邊緣及多處內容因坍塌漏雨、積水受潮引發霉變、酥堿、粉化、起甲等,局部也已經大塊剝落,殘留畫面亦多色彩斑駁、滿目瘡痍,但是,此壁畫與建筑本身一起見證了古浪山陜會館的興衰榮敗,反映了清代中晚期山、陜客商貿易往來于古浪土門一帶的繁盛歷史,同時見證了此地藝術、文化、商業之鼎盛。
另外,壁畫中所描繪的三國故事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民勤一帶的寺觀、會館中隨處可見。民勤縣東鎮大廟關帝殿內有大幅清代所繪三國故事壁畫,另東距山陜會館不足一里處的三義殿內亦有一鋪明代所塑的劉、關、張坐像,無不精美絕倫。三國故事題材在古浪一帶的寺觀、會館壁畫與雕塑藝術中長期盛行,同時反映了地方民間信仰中的“關公信仰”以及外地客商與本地鄉民對“忠義”精神的推崇與傳承。明清時期河西走廊關帝廟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武事一面,也就是祈其顯露神跡以助戰護境。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分布的關帝廟還被當做財神廟,表現在商人多創建或補修祠廟。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分布的關帝廟的第三種功能是“掌所有事,凡有所求,均有響應”[4]。古浪山陜會館、三義殿之“關公信仰”除了武事護境、教化忠義、亨通財運之功能外,兼具文佑科舉、祈雨應驗的功能,成為官、軍、民、商、學等社會階層崇拜的“萬能神”。因此,山陜會館的三國故事壁畫折射出明清以來河西走廊社會各階層的生活訴求與精神祈愿,成為研究地方民俗信仰的珍貴圖像資料,理應加以科學修復與妥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慧國,李柱.河西走廊中東部地區古代寺觀、會館遺跡綜論:以古浪縣境內明清古建筑為例[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4.
[2]羅貫中.三國演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19.
[3]武威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814.
[4]張夢嬌.民清時期河西走廊民間信仰祠廟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李慧國,河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美術與美術考古。
高雄山,河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創作及理論。